欢迎访问池州市数据资源管理局网站!

安徽政务服务网池州分厅

无障碍浏览 | 长辈版 | 登录 | 注册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政策文件
发布机构: 池州市数据资源管理局(池州市政务服务管理局) 主题分类: 政务公开 / 池数资
标题: 关于印发2024年度全市数据资源、政务服务、政务公开、政府网站及 政务新媒体工作要点的通知 文号: 池数资〔2024〕7号
成文日期: 2024-04-03 发布日期: 2024-04-08
政策咨询机关(起草人): 池州市数据资源管理局政务公开科 咨询电话: 0566-3223902
关于印发2024年度全市数据资源、政务服务、政务公开、政府网站及
政务新媒体工作要点的通知
发布时间:2024-04-08 14:46
来源:池州市数据资源管理局
浏览次数:995
字体大小:[||]

池数资〔2024〕7号


各县区、江南新兴产业集中区、九华山风景区、开发区数据资源、政务服务、政务公开、政府网站及政务新媒体管理机构,机关各科室、大数据中心:

《2024年全市数据资源、政务服务、政务公开、政府网站及政务新媒体工作要点》已经局党组研究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池州市数据资源管理局

2024年4月3日


报:省数据资源管理局,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方能斌同志,市政府副秘书长孙江湧同志,市政府办公室,市纪委监委驻市政府办公室纪检监察组。

抄:市直及驻池有关单位。





2024年全市数据资源、政务服务、政务公开、政府网站及政务新媒体工作要点


2024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一年。做好今年全市数据资源、政务服务、政务公开、政府网站及政务新媒体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聚焦深化机制、夯实基础、激发活力、提升能力,加快推进数字池州建设,深化数字市域治理现代化,持续服务优化营商环境,为加快建设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示范区,推动池州高质量发展展现新作为、作出新贡献。

一、深化数字池州建设机制,构建市域一体化发展新模式

1.建强统筹协调机制。充分发挥市加快建设“数字池州”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统筹作用,以推进国家、省关于数字中国、数字安徽有关决策部署有效落实为抓手,深入推进市域数字一体化建设。深化各级各部门协同联动,组织开展联合会商,协调解决重大问题、推进重大工程,及时总结推广先进经验和典型模式。积极推行“一地建设、全市复用”新模式,加强全市资源统筹,构建市县联动、整体推进的发展格局。

2.完善项目管理机制。构建政务信息化项目建设新范式,充分发掘市“城市大脑”数字底座基础支撑能力,推动信息系统形态从“烟囱式”向“平台式”转变、建设模式从“承建厂商全程建设实施”向“设计、开发、运维分阶段实施”转变、资金支持方式从“审项目分资金”向“谋场景比项目”转变。强化政务信息化项目全流程管理,落实《池州市政务信息化项目管理办法》,细化工作规程,深化全市政务信息化项目统一运维,实现集约化、标准化运行维护管理。科学构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做好建设运维绩效评价工作,切实提升项目质效,节约财政资金。

3.落实市场化牵引机制。进一步强化市场化思维、理清权责关系,会同市财政局(国资委)、投控集团,研究制定市“城市大脑”等数字城市基础设施类项目融资、建设、运营方案,构建完善企业投资、政府购买服务的市场化运作机制。构建基于市“城市大脑”的服务输出机制,实现“城市大脑”充分利用、可持续发展;协调推进市数产公司科学构建“城市大脑”升级迭代机制,提升赋能水平。

4.筑牢安全防护机制。落实网络和数据安全法律法规和政策要求,健全数据安全管理制度,规范数据采集、传输、存储、处理、应用、销毁全流程安全管理。加强数据安全保护,利用数据加密、数据脱敏、数据审计、数字水印等安全技术,提升数据共享交换安全防护能力。定期对关键信息基础设施、数据、网络、平台等开展安全检查,防范化解风险隐患,确保全年不发生较大以上的网络安全、数据安全、信息安全责任事故。常态化开展网络和数据安全宣传教育,提升全员安全意识和安全技能。

二、持续构建数据资源体系,提升基础支撑能力

5.推广应用全省一体化数据基础平台池州节点。依托市“城市大脑”智慧底座,结合“智慧贵池”三期项目建设,建成省一体化数据基础平台池州节点,有效支撑全市新建政务信息化项目开发建设,赋能城市治理、应急管理、文化旅游、金融服务等场景应用。开展平台应用培训,规范使用流程,推进平台由“建”转“运”。推动存量政务信息系统有序向平台迁移。推进全省一体化数据基础平台池州节点在各县区资源共享、能力复用,通过市县联动、一体化发展,推进池州节点持续迭代升级。

6.全面实施数据工程。按照全省统一数据标准梳理全市已建业务系统数据架构、编制数据目录,按需开展数据治理、入湖,健全跨部门数据治理联动机制,提升数据源头采集归集质量。按照全省统一数据架构推进政务信息化系统建设,引用省一体化数据基础平台已有数据,新建政务信息化系统产生的数据应按要求编制数据目录、汇聚数据,推动公共数据跨领域融合应用。

7.构建完善数据底图支撑能力。坚持“一网统管、全域协同”理念,依托“智慧贵池”三期项目,加快推进市域时空大数据“一张图”建设,发布市域二维地图,持续推进人、地、事、物、情、组织等多维度数据融通,统一全市政务信息系统地图服务和地图使用标准,支撑公共安全、生态环境、基层治理等城市治理场景应用,推进社会管理全要素网格化管理。

8.推进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落实《安徽省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要求,制定印发《池州市贯彻落实<安徽省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工作任务清单》,统筹推进网络、算力和应用基础设施建设。

三、深入实施“数据要素×”行动,激发数字经济发展活力

9.探索数据要素市场化改革。积极争取省公共数据授权运营地市试点,探索建立公共数据授权运营制度体系和公共数据收益分配机制,深化数据要素市场化改革。依托省级数据交易平台,通过授权运营的方式,培育本地数据要素市场主体,全面融入全省统一数据要素大市场,培育新质生产力。

10.实施数据赋能产业发展创新行动。探索推进公共数据授权运营。推进公共数据、企业数据、个人数据分类分级确权授权使用。围绕工业制造、现代农业、商贸流通、交通运输、金融服务、科技创新、文化旅游、医疗健康、应急管理、气象服务、城市治理、绿色低碳等12个重点行业和领域,形成一批有价值、可推广的数据产品和服务,及时总结提炼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和做法,推动本市公共数据市场化应用,充分激活数据要素潜能。

11.积极谋划推进重大项目。立足池州实际,围绕数字平急转换基础设施、市域一网统管等领域,谋划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积极争取上级专项资金支持。围绕“场景+产业”积极开展双招双引。组织申报省级大数据企业,争取年内新增认定省级大数据企业不少于5家。

四、深入推进数字城市运行管理,提升城运中心实战能力

12.推进数字城市运行管理中心实体运行。按照“真用、实用、管用”的要求,以职责法定为原则,建立各司其职、协同一体的城运中心与进驻单位职责体系。完善城市运行问题统一处理流程规范和全时响应工作机制,建强事件预警、研判、交办、处置工作的全流程“闭环”。加快推进县区、乡镇“一网统管”工作机制建立,形成市县乡三级联动工作体系。

13.推进典型综合应用数字化场景构建。聚焦“大环保”“大安全”等重点领域做好“三融五跨”数字场景开发设计,全面归集整合环境态势感知数据,开展业务整合、流程重构,推动城市运行相关基础业务融合运用,在森林防火、低温雨雪、危险化学品等具体业务上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业务协同联动能力。依托数字城市运行管理中心,通过数字赋能,推进更多市域治理业务机制重塑、业务重构、流程重建,实现治理方式变革和治理能力提升。积极参与全省场景创新“十百千”行动,聚焦社会治理、民生服务等重点领域,以及企业群众关注的痛点难点堵点问题,征集并形成重点场景清单。

14.提升“平”“急”转换衔接能力。完善“平”“急”转换机制,深入开展应急培训和演练,制定完善应急预案,提升应急响应能力,确保“平”“急”有效衔接。推进城运中心业务中台建设,优化协同处置平台事件办理流程,强化监测预警业务系统二次监督工作。充分利用好2024年应急管理国债资金,加强城运中心系统建设、场景构建和装备配备应用,提升自然灾害应急联动能力。

五、扎实推进线上线下深度融合,提升政务服务能力

15.深化数字赋能提升政务服务水平。深入推进“五免之城”建设,加强业务协同,深化电子证照等数据共享应用,推进“证照免带”,实现更多事项材料“免提交”。通过重构业务流程,优化前后、并行环节,为企业和群众新增或优化20个“一件事一次办”“一类事一次办”服务,实现更多事项材料“一次告知、一次提交”、表单“一表填报”、线上“一网申请”、线下“一窗受理”,部门审批“一次联办”。探索智慧“云勘验”,实现现场勘验审批许可事项“零跑动”。以工程改革建设管理信息系统对接为突破口,加快推动部门自建业务系统与市政务服务平台对接和办件数据回传共享。深化互联网+监管系统应用,持续推进监管执法业务向移动端延伸,深化审管联动应用,协同推进审批服务和监管方式创新。

16.推进综窗改革“提效增值”。整合部门单设大厅并入本级政务服务中心,加大向窗口授权,推动涉企高频复杂事项办理人员集中进驻和进驻事项在政务服务中心全流程实质运行,不断提升“办事免跑”改革成效。全面推进政务服务“只进一扇门”,加强“明进暗不进”现象核查整治,实现政务服务事项“应领尽领”“应进尽进”;合理设置综合服务窗口和专业服务窗口,推进综合窗口应用“全省通办”系统“一口收件”,编制完善事项收件审查细则。全面推进行政办事员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工作,提升综合窗口队伍服务水平。深化“局长走流程”机制,开展党员交叉走流程,持续消除政务服务痛点、堵点、难点。

17.优化拓展涉企服务内容。提升惠企政策服务水平,健全惠企政策前置协同审查机制,线上依托“皖企通”,统一发布各类“免申即享”惠企政策,完善管理、审批、兑付等功能,做到“应上尽上”“应兑快兑”。持续健全政务服务中心企业服务专区、涉企服务窗口建设,为企业提供咨询辅导、帮办代办等服务,并探索拓展政策服务、金融服务、法律服务等优质衍生服务。优化投资项目审批流程,牵头推进政府投资项目“集成审批”、一般企业投资项目“极简审批”。

18.持续提升“三端”服务能力。推进更多服务接入“皖事通”,补齐刚性应用短板,提供个性服务推荐,提升“皖事通”精准化、多元化服务能力。做好“皖企通”移动端推广应用,加快汇聚更多涉企高频服务,为企业线上提供更多增值服务。提升“皖政通”应用能力,优化服务体验,抓好推广应用,支撑全市各地各级公务人员办文、办会、办事。持续推广“安徽码”应用,推动“一人一码、一企一码、一物一码”。

19.扎实提升业务能力。深入开展政务服务业务能力提升主题活动,创新大厅窗口服务举措、提升服务能力、激发队伍活力。深入开展“评比窗口”,落实“日巡查、周讲评、月通报、季考核、年评比”考评体系,深化“好差评”应用,强化对窗口单位和人员的考核监督。发挥第三方作用,通过政务服务监督员、营商环境体验官等完善监督体系。

20.创优政务服务营商环境。有效落实各项创优营商环境对标提升举措,围绕重点指标强化调度,补齐短板,确保我市政务服务领域营商环境指标成绩处于全省第一方阵。对政务服务事项各要素进行全面摸底,并建立动态管理更新机制,形成政务服务事项“一本账”。落实“全省一单”,加强事项清单同源管理、动态调整,提升事项清单标准化、规范性和精准度。常态开展对基层政务服务工作检查督导,推进政务服务体系“一体联动”。

六、增强公开服务能级,提升网上政府门户服务能力

21.深化重点领域公开。巩固重点领域专项提升行动成果,全面提升重点领域信息公开标准化规范化水平。健全基层政务公开领域信息巡查机制,促进基层政务公开提质增效。深化公共企事业单位信息公开,压紧压实主管部门责任,规范公开目录,加强督促指导、检查考核,助力提升社会公共服务质量和水平。

22.着力提升政策解读质量。严格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政策解读工作的通知》(池政办秘〔2023〕88号)有关要求,完善工作机制,做到政策文件与解读方案、解读材料同步起草、同步审签、同步发布。督促各地各部门进一步规范解读程序、提升解读质量、丰富解读形式、拓宽解读渠道。同步加强解读材料审核,定期开展巡查测评,开展优秀解读案例评选,全面提升我市政策解读质效。

23.强化平台渠道能力建设。统筹“智慧贵池”三期项目,推进市政府网站集约化平台迭代升级,重点针对平台智能搜索、智能问答、服务关联等功能进行升级,提升平台服务水平,以及全市政府网站和政务新媒体运维监测能力。做好市政府门户网站运行管理,及全市政府网站和政务新媒体日常监管,确保信息安全。建强全市政务新媒体矩阵,实现统一、专业运维。参照省主管部门工作模式,结合我市工作实际,组织开展全市政府网站及政务新媒体季度互查,以查促改、以查促管。做好平台等保测评、代码审计、密码安全性评估等,确保平台安全平稳有序运行。

七、提高工作标杆,提升部门工作规范化水平

24.“党建+业务”融合促发展。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化模范机关创建成果转化,推进“服务先锋”“数据先锋”两大党建品牌创建,结合实际探索创新开展主题党日活动,推动党建带群建,激发党员在关键岗位、服务工作中发挥示范引领和主力军作用。以党建示范点创建和星级支部创建为抓手,探索推进党建工作与队伍建设、业务发展、窗口服务深度融合,推动各项改革措施落地落细。

25.“决策+落实”机制提效能。坚持依法行政、民主决策,规范决策流程、压实责任链条,做到议必决、决必行、行必果。完善重点工作调度机制,实行月部署、周调度,确保工作序时推进。以审计及巡察问题整改为抓手,坚持举一反三,突出标本兼治,建立长效机制,切实提升机关工作规范化、制度化水平。

26.“教育+监管”联动强作风。深入开展党纪学习教育,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大兴调查研究,坚持“四下基层”,持续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特别是“指尖上的形式主义”。盯住政务信息化项目建设运行重点环节,进一步完善权力运行监督制约机制。坚持“忠专实”“勤正廉”,强化业务指导和能力培训,不断增强干部职工推动高质量发展本领、服务群众本领、防范化解风险本领,努力锻造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

如果内容不能正常显示:请安装pdf软件 [在线安装], 或下载本PDF文档 [点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