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池州市数据资源管理局网站!

安徽政务服务网池州分厅

无障碍浏览 | 长辈版 | 登录 | 注册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政策文件
发布机构: 池州市数据资源管理局(池州市政务服务管理局) 主题分类: 综合政务
标题: 关于印发《池州市“十四五”数字池州建设规划》的通知 文号: 池数组〔2021〕1号
成文日期: 2021-08-05 发布日期: 2021-08-06
政策咨询机关(起草人): 孙华婧 咨询电话: 0566-2318022
关于印发《池州市“十四五”数字池州建设规划》的通知
发布时间:2021-08-06 10:40
来源:池州市数据资源管理局(池州市政务服务管理局)
浏览次数:6975
字体大小:[||]

  

池数组〔2021〕1号 


各县、区,江南新兴产业集中区、九华山风景区、市开发区,市直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现将《池州市“十四五”数字池州建设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池州市加快建设“数字池州”工作领导小组

2021年8月5日

 

(此文件公开发布)

 

 

 



池州市“十四五”数字池州建设规划

 

建设“数字中国”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国家信息化发展作出的新的战略部署。加快建设“数字江淮”是安徽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落实“数字中国”战略,构建数据引领型发展模式,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促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

池州市是长三角一体化中心区27个城市之一,是长江经济带发展、中部崛起战略、合肥等五大省会都市圈重要节点城市,是一座区位优越的滨江之城、自然秀美的生态绿城和享有盛誉的旅游名城,也是一座正在崛起的产业新城。市委、市政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关于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的重要论述精神,把“数字池州”建设作为落实数字中国战略的生动实践,大力建设新型基础设施,推进数据资源整合共享,持续深化电子政务建设,加快构建新型智慧城市,不断优化公共服务,积极培育数字经济,全面提升数字经济时代池州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实力。

依据《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关于加快建设“数字江淮”的指导意见》《“数字江淮”建设总体规划(2020—2025年)》《安徽省“数字政府”建设规划(2020—2025年)》《安徽省大数据发展条例》《池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和《池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3—2030年)》等制定本规划。本规划的规划基期为2020年,规划期为2021—2025年

一、基础形势

(一)发展现状

池州市委、市政府历来高度重视信息化工作,特别是“十三五”以来,各县区、各部门扎实工作、开拓创新,大力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2017年获评中国新型智慧城市创新50强,信息化发展取得了明显进步。

1.信息化发展体制机制不断健全

“十三五”时期,我市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着力完善顶层设计和决策体系,加强统筹协调,成立市委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并在全省率先召开市级网信委第一次全体会议,建立网信三级工作体系;组建数据资源管理局,拟定全市数据资源和政务服务管理发展战略,统筹全市政务信息化建设管理工作。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和省有关信息化政策精神,出台《池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发展“十三五”规划》《池州市电子信息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池州市本级政府投资信息化项目管理暂行办法》《池州市政务云中心建设与本级政务信息系统集中运管方案》《池州市加快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方案》等重要政策文件,为全市信息化建设和信息产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创新政府投资信息化项目建设模式,成立市数据产业有限公司,提升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推动建立市场化、多元化、开放型智慧城市建设体系。

2.数字基础支撑日趋增强

通信基础设施持续完善,“宽带池州”建设明显加速,固定宽带用户数达67.8万,其中光纤宽带占比75%,实现行政村光纤全通达;移动宽带普及率达86.6%,移动基站数达到3000座,4G网络基本实现全市广泛覆盖,5G网络初步覆盖主城区和热点区域。电子政务外网横向覆盖107个市直单位,纵向联通市县乡村四级,为办公运行和政务服务提供了安全可靠的基础网络。以“企业投资建设、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建成一个政务核心云为主、N个应用云为补充的“1+N”政务云体系,有力支撑政务信息化公共基础设施集约化、一体化建设。物联网加速推广应用,公安视频专网整合接入视频资源1万余路,视频监控共建共享局面初步形成。市级政务数据中心初具规模,建成市域空间、人口、法人、政务事项、城市部件、城区基础网格信息等重要基础数据库,归集政务数据526类、经济数据607类以及社会数据508类。

3.电子政务建设深入推进

覆盖市县乡村四级的政务协同办公平台建成使用,开通账号近2万个,实现政府工作科学调度与高效管理。市政府网站集约化管理平台入驻63家政府网站,实现统一标准体系、统一技术平台、统一安全防护、统一运维监管。建成以政务服务网为PC端、皖事通APP为移动端的政务服务总门户,以及政务数据归集、交换、共享、分析、处理的支撑中台和业务管理后台,形成“智慧政务”平台,实现政务服务事项6万项在网上公开,99.98%的个人事项可在网上办理,2020年各类办件量累计346万余件。皖事通APP上线476个应用,注册用户与常住人口比达51.9%,累计服务访问量达4859万,均位居全省前列;创新推出长三角“无感漫游”应用38个,实现跨区域异地服务自动切换。以政务服务为引领,依托“皖事通•慧池州”平台推进“安康码”推广应用,全市常住人口中123.64万人自主申领“安康码”,申领率83.26%。市县区政务服务大厅实现7×24小时不打烊“随时办”服务。

4.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升

社保卡加速推广应用,实际持卡人数达127.9万人,覆盖常住人口95%,基本实现“人手一卡”和“实人、实名、实卡”;电子社保卡签发量约26.8万张,可在全市所有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零售药店用于就诊、收费。教育信息化建设成效显著,校园宽带接入率、校园网建成率、多媒体覆盖率和“在线课堂”开课率达到100%。市、县两级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建设积极推进,初步建成全员人口、电子病历、健康档案、基础资源等四大数据库,“智医助理”实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覆盖,远程医疗服务基本覆盖全市所有医疗联合体,并在全省率先引入“互联网+医疗健康”模式开展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托管试点。积极探索智慧养老建设,建成市级智慧养老服务平台,有序向各类为老服务主体提供信息共享和便民服务。贵池区秋浦街道、青阳县蓉城镇等智慧社区试点建设稳步推进,初步建立一套系统、两个支撑平台以及市、县(区)、街道(乡镇)、社区(村)四级信息服务网络互联互通的社区智慧管理和服务体系。智慧旅游取得突破,编制出台《池州市智慧旅游顶层设计方案》,运营“乐购池州”智慧旅游平台,上线测试“一部手机游池州”移动端应用,完成游客来源地画像分析,主要旅游场所实现无线网络全覆盖。“普惠金融”创新开展,东至县“红色信e贷”上架金融产品58款,完成线上授信2.16亿元,线上发放贷款1.7亿元,构筑党建引领信用村建设硬支撑。

5.数字经济发展成效显著

省级半导体基地“创芯”高地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在库统计半导体规模以上企业47家,基地半导体产业链上下游企业85家,2020年实现产值76.51亿元,同比增长30.3%。云计算、网络安全等新兴产业培育取得突破,金山云、启明星辰等行业龙头企业陆续在池布局。柯力传感器、钜芯半导体等4户企业建成省级智能工厂,超元半导体、方兴实业等22户企业建成省级数字化车间,艾可蓝、铜冠有色、超威电源、骏智机电等11户企业开展“机器换人”。六合华丰正在推进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在矿山生产、安全、管理上的运用;家用机床厂与沈阳机床厂合作,通过线上订单、线下定做+设备租赁的方式,开创了我市工业4.0的初步探索。天方茶业、七井山食品、依然红农业等依托互联网+传感器建设了智慧农业项目,全市已建成农业物联网农业经营主体200余家。池州高新区2019年成功入选全省首批智慧园区试点,市开发区引进通信科技企业开展长三角通导遥卫星运用系统暨池州智慧城市建设运用。电子商务市场交易规模日益扩大,2020年全市网络销售额70.2亿元,是2016年的3.42倍,年均增长36%。截至2020年底,年网络销售额超千万元重点企业41家,其中超亿元企业2家。已建成运营电子商务产业园6个,成功搭建线上市级地方特色馆3个。

当前,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数字化转型已取得阶段性成果,但与数字中国、数字江淮建设要求以及人民群众期待相比,与加快推进新旧动能转换、实现高质量发展要求相比,仍存在一些差距。

1.数字基础设施仍需完善。光纤宽带尚未完全覆盖20户以上自然村,4G网络尚未实现全域深度覆盖,5G网络建设尚在初期,且示范应用不足。数据中心总体规模较小,计算能力、存储能力不够强。政务信息化基础设施集约化仍需加强,不少市直部门拥有自建机房,资源利用率不高,各单位分散运维,投入大、效益低。城市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略显滞后,物联网较大规模的应用仍局限于视频监控、农业种植、环保监测等领域,其他领域应用有待加强。

2.数据服务能力亟需加强。数据资源体系尚不够完善,未形成规范的数据治理标准体系,数据汇集总量和共享交换水平相较省内其他地市,存在一定差距。缺少统一的政府数据融合机制和平台,数据资源开发利用深度不足,数据应用还处在信息自动提取、数据比对等初级阶段,大数据分析支撑管理决策的能力不强。

3.协同治理模式尚未成型政务信息化基本以满足上级需求、采用项目驱动方式建设,分散建设较多、统筹规划水平不高;跨部门、跨层级的线上协同办公体系仍需优化,移动办公仍有较大提升空间;社会治理各领域数字化应用深度不足,缺乏综合态势分析研判、智能化的监测预警和事件的统一、智能化处置机制,尚未建成综合性、集约化的城市运营指挥中心。

4.公共服务数字化水平不高。教育信息化建设水平与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需求仍有一定差距,教育数据的分析、应用不够明显,利用数据提升教学质量还处在初级阶段。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尚处于建设初期,卫生信息资源整合和互通共享程度低、阻力大,“互联网+医疗健康”建设整体滞后于人民群众对优质服务的需求。智慧交通建设仍停留在基础设施改造阶段,应用方向侧重于行业监管,大数据服务出行能力不足。智慧社区、智慧养老仍在试点探索中,全域旅游大数据中心数据不完整,智慧旅游体验感不强。

5.数字经济竞争优势不明显。传统中小企业居多,数字领域掌握核心技术的头部企业较少,数字经济总体规模偏小。装备制造、绿色有机农产品加工、旅游、大健康等产业与数字技术融合不深,产业数字化任重道远。信息技术和数字经济领域人才不足,在创新、研发等环节与先发地区仍有差距。

(二)面临形势

当今世界,信息技术创新日新月异,以5G、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突破应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深入发展,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全球主要经济体均把数字化转型作为重塑全球竞争力、谋求竞争新优势的共同选择。国内先发地区均将建设数字强省(市)、发展数字经济作为战略工程加以推进。

建设“数字池州”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推动融入“数字长三角”的必然举措。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安徽要加快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实现跨越式发展,要进一步夯实创新的基础,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加快培育新兴产业;要深刻把握发展的阶段性新特征新要求,一手抓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一手抓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推动制造业加速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要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深入推进重点领域一体化建设,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建设“数字池州”是紧扣两个关键词、落实七项重点任务,在加快建设“三优”池州上取得新的更大进展的必然举措。

建设“数字池州”是贯彻落实“数字中国”和“数字江淮”决策部署的必然要求。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和智慧社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要加快建设数字经济、数字社会、数字政府,以数字化转型整体驱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变革。省委、省政府作出建设“数字江淮”战略部署,印发了《“数字江淮”建设总体规划(2020-2025年)》。全省各地将数字化建设作为落实“数字江淮”战略的生动实践和加快新旧动能转换的重大举措,力争在融入和服务“数字江淮”战略中走在前列。

建设“数字池州”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推动城市管理手段、管理模式、管理理念创新,以数据资源高效治理为要素基础,以城市中枢智能治理为重要技术手段,全面构建跨层级综合治理、跨部门协同治理、基层社会精细化治理等城市治理新模式,将成为实现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建设“数字池州”是推动池州经济行稳致远、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首次明确将数据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后疫情时代,数字新基建成为未来经济增长的新支点,以数据为关键要素的数字经济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关键动力和应对经济下行压力的关键抓手。牢牢把握住数字变革的战略机遇,加快建设“数字池州”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现实路径,也是打造绿色发展先行区、新兴产业发展示范区和共建共享幸福区的必然选择。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重要论述和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为契机,大力实施创新引领、数据驱动战略,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统筹推进设施新型化、治理精细化、公共服务数字化、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长三角一体化。加快5G、物联网、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建设数字政府和数字社会,全面提升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推进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加快发展数字经济,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加快建设新阶段现代化“三优池州”发挥重要的推动和支撑作用。

(二)基本原则

1.创新引领,数据驱动。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鼓励各类机制创新、技术创新、模式创新和业态创新,最大限度激发创新活力。建立健全大数据辅助决策和社会治理机制,切实发挥数据对政府治理、公共服务、经济转型的支撑作用,形成数据驱动型创新体系和发展模式。

2.政府引导,多元共建。强化政府在规划引领、统筹协调、政策扶持、应用示范等方面的引导功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积极推进应用场景开放,构建政府、企业、公众等多方参与、“政产学研用金”紧密结合的“数字池州”互动发展格局。

3.以人为本,服务民生。坚持需求导向,以解决城市治理难点、满足居民生活需求、促进产业发展为重点,持续推动充分兼顾老年人需要的智慧社会建设,坚持传统服务方式与智能化服务创新并行,有效弥合“数字鸿沟”,把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作为“数字池州”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发挥信息化促进公共资源优化配置的作用,让数据多跑路、百姓少跑腿,努力提供高效便捷的数字化惠民服务。

4.夯实基础,安全可控。坚持安全和发展并重,加快构建泛在互联、集约共享、融合智能、安全可靠的数字基础支撑体系。加强网络和信息安全监督管理、落实安全管理责任。加强《密码法》宣传教育,深入推广商用密码应用。坚持网络安全与项目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运行、同步验收,构建网络安全综合防御体系,保障网络、应用和数据安全。

(三)总体框架

按照“1357”的总体思路构建“数字池州”任务框架体系。“1”即瞄准“长三角中小城市数字化转型标杆”一个目标。“3”即围绕数字政府、数字社会和数字经济三大板块,推动三大板块相互协同、互为促进,整体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5”即聚力“强基础、慧中枢、重应用、育经济、促融合”五个关键,“7”即实施七项主要任务。聚力“强基础”,夯实数字基础支撑;聚力“慧中枢”,打造智慧城市中枢;聚力“重应用”,建设高效数字政府、增强数字社会治理、优化数字公共服务;聚力“育经济”,加快培育数字经济;聚力“促融合”,促进数字化融合发展。

 

图- “数字池州”任务体系框架图

(四)发展目标

“十四五”期间,逐步开展大数据中心、“城市大脑”等多个数字化重点项目建设,预计投资规模约15亿元。到2025年,数字技术助力池州经济社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提档升级的成效全面显现。数字基础支撑体系更加完善,智慧城市中枢高效运转,数字政府高效协同,数字化治理和服务模式创新,数字经济成为全市经济发展重要引擎,人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显著增强,树立长三角中小城市数字化转型标杆。

数字基础设施全面升级。光纤入户水平大幅提升,城乡普遍提供千兆级接入能力,5G网络实现全市域覆盖,IPv6、工业互联网平台规模部署,数据中心计算能力、服务能力省内靠前,数据资源体系完善,实现政务、经济、社会数据汇聚共享、融合应用。

智慧中枢高效运转。城市数据资源实时全量汇聚,城市公共资源配置更加优化,城市治理、服务和产业发展模式创新,实现城市运行“一网统管”,“城市大脑”总体水平跻身省内领先行列,努力建成“城市大脑”全国样板。

数字政府高效协同。数字技术在政务服务和政务运行各领域普及应用,数据驱动政务服务和政务运行的新模式基本形成,建成智能化治理、智慧化服务的“智慧政府”,办公运行更加高效,政府科学决策能力明显提升,“互联网+政务服务”水平大幅提高,成为全省审批事项最少、办事效率最高、营商环境最优的地市之一。

数字社会普惠便捷。城管、应急、市监、治安、环保、交通、社区、养老、医疗、教育、社保、文体等领域数字化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城市智能化治理、精细化治理能力显著提升,数字化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形成,市场主体和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

数字经济稳步发展。电子信息产业规模进一步壮大,产业发展水平位居省内前列,数字技术与装备制造、现代化工、农业、旅游等产业深度融合,电子商务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产业体系初步形成。

“数字池州”建设主要预期指标

指标名称(单位)

2020

2022年

2025年

备注

一、数字基础设施相关指标

光纤宽带用户占比(%)

75

78

82

预期性

移动宽带用户普及率(%)

86.6

90

90

预期性

固定宽带家庭普及率(

45.65

46

48

预期性

累计建成5G基站数(个)

1000

不低于2000

不低于3000

预期性

城镇家庭宽带接入速率(Mbps)

>100

>100

>150

预期性

农村家庭宽带接入速率(Mbps)

100

>100

>100

预期性

电子政务相关指标

政务数据资源挂接率(%)

-

100

质量持续优化

约束性

政务数据资源目录编制(%)

-

100

质量持续优化

约束性

政务系统上云率(%)

-

90

应上尽上

约束性

政务服务事项全程网办率(%)

-

应办尽办

应办尽办

约束性

、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相关指标

安康码全申领率(%)

95

98

应领尽领

预期性

社保卡常住人口覆盖率(%)

89.5

95

应发尽发

约束性

智慧A级旅游景区达标率(%)

-

60

80

预期性

智慧学校建设覆盖率(%)

-

100

智慧化水平持续提升

预期性

四、数字经济相关指标

数字经济规模占GDP比重(%)

20

25

30

预期性

电子信息制造业营业收入(亿元)

60

80

100

预期性

软件和信息服务业营业收入(亿元)

3

4

5

预期性

网络零售额(亿元)

70

95

150

预期性

三、主要任务

(一)夯实数字基础支撑

以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为抓手,以数据资源体系为核心,以信息安全防护体系为保障,夯实数字基础支撑,奠定“数字池州”发展基础。

1.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布局全域覆盖感知体系。将物联网感知设施纳入公共基础设施统一规划建设,进一步加大NB-IoT等新型物联网部署力度,实现县级及以上城区普遍覆盖,面向室内、交通路网、地下管网、现代农业示范区等应用场景实现深度覆盖。围绕产业数字化、治理智能化、生活智慧化三大方向,聚焦城市治理、智能家居、智慧农业、工业制造、能源表计、消防烟感、物流跟踪、金融支付等重点领域,推动移动物联网创新发展。加强对物联网监测数据的统一采集和集中分类管理。探索建立市域物联网统一平台,县区分段管理,市级统筹数据,推动政务数据中涉及物联感知的数据和社会、企业、机构等第三方数据接入,强化共建共享,协力丰富应用场景,实现数字孪生感知端建设与产业高效应用相互带动。

构建泛在高速网络体系。扩大高速光纤网络覆盖范围,推进光纤网络向自然村延伸,扩容城市出口带宽,提升网络承载水平。支持引导电信运营商面向驻池企业提供数据中心高速直连国家骨干网服务,进一步降低资费水平,支撑新一代数字技术巨量应用数据和高清视频等业务发展,为打造立足池州、面向皖南、辐射全国的数据中心提供坚实的网络保障。加快推进5G网络建设,优先实现主城区、重要景区、园区全覆盖,乡村重点区域、典型应用场景精准覆盖,逐步实现全市全覆盖,积极打造智能双千兆宽带示范城市。逐步推进基于IPv6的下一代互联网规模部署和升级改造。大力推动工业企业内外网建设,在现有工厂网络和公众互联网基础上改造升级,进一步提升网络速率、降低资费水平,全面推进低时延、高可靠、广覆盖的工业互联网网络基础设施建设。规范电子政务网建设,提升政务外网承载能力,纵向实现千兆到县、百兆到乡镇、基层全覆盖,横向进一步拓展网络覆盖范围,实现“应连尽连”。分类梳理各部门业务专网,除极少数特殊情况外,分阶段推进部门非涉密业务专网向电子政务外网迁移整合或融合互联。

部署新型智能化计算设施。承接数字江淮“1+16+N”政务云框架体系,优化全市“1+N”政务云服务体系,形成市级同城主备架构及边缘架构,引入社会资本、知名云计算与大数据软件企业建设政务大数据中心、一体化云管中心,构建“1+1+N”政务云计算大数据中心体系。充分发挥政务大数据外溢效应,推动行业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数据中心布局,发展社会化数据中心。优化边缘计算节点布局,建设边缘计算节点资源池,协同发展云服务与边缘计算服务,打造云边协同管理体系,满足各领域敏捷计算需求。支持基础电信运营企业扩大IDC规模,提升资源承载能力,优化机房环境,为企业、政府提供服务器托管、租用以及相关增值服务。

专栏  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重点

物联感知体系。系统规划“城市神经元系统”,科学部署视频图像、监测传感、控制执行等感知终端,支持城市公用设施、建筑、电网等物联网应用和智能化改造,实现城市要素全面AIoT化,构建覆盖城乡的智能感知体系,满足自然资源、应急管理、环境监测、水利监测、农业生产、公共安全等领域物联感知监测需求。开展NB-IoT在工业制造领域的应用试点示范,推动融合创新。

5G网络。按照《池州市加快推进5G通信网络建设发展实施方案》,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规划为引领,坚持统筹协调和共建共享,大力推进5G网络建设。2021年,实现全市重点集镇、工业园区、4A级以上景区、高速、高铁沿线5G网络覆盖,在民生服务、城市管理、产业发展等领域进一步丰富5G应用。2022年及以后,实现全市域5G网络全覆盖。推动5G+VR/AR虚拟购物、5G+直播、5G+工业、5G+文旅、5G+医疗、5G+矿山等系列应用场景基础设施建设,形成不少于10种行业应用落地场景。

宽带乡村。加大政策扶持和资源倾斜力度,引导电信运营商大力投资建设农村网络,扩大光纤宽带接入网在农村的有效覆盖,推动农村通信网络提速降费,持续实施宽带电信普遍服务补偿试点工作,支持农村地区宽带网络发展。

政务云体系。建设完善市级政务云平台,为各地各级党政机关单位提供服务。各地各部门不再新建或扩建政务云平台,按照“应上尽上、应迁尽迁”的原则,已建非涉密系统逐步迁移上云,新建业务系统依托市级云平台进行集约化建设部署,实现政务信息化公共基础设施集约化、一体化建设,优化资源配置,提升信息基础设施的高效循环利用和服务能力。推动社会力量共建行业云,促进行业云建设与应用。

市县一体化基础设施支撑体系。推进市级数据中心从“云端”集中式架构向“云+边”分布式架构演变,形成县域层面的技术先进、规模适度的边缘计算节点布局。研究制定边缘计算数据中心建设规范和规划,构建云边协同的技术体系,打造市县一体化的基础设施。

2.构建完善数据资源体系

突出数据资源的基础和核心要素地位,健全数据资源管理制度,加快数据采集汇聚,推进政府数据共享开放,加强数据资源安全保护,构建统一、规范、互通、共享的数据资源体系。

健全数据资源管理制度。围绕数据资源工作机制、目录分类、采集汇聚、共享开放、产权交易及安全保障等方面,研究制定池州市政务数据管理实施办法等规章制度,建立完善共享交换、平台对接等标准规范,逐步形成机构、技术、政策三位一体的池州特色多层次、多类型数据资源制度体系,实现数据资源从多元归集、整合共享、开放流通到社会应用的全链条统一规范管理。

加快数据资源采集汇聚。依托数字池州大数据中心,积极引入智能数据采集创新技术,拓展数据采集方式,从政务数据归集入手,逐步推进政务、社会、互联网、经济数据汇聚,丰富公共基础数据库和各类行业主题数据库,构建分版块、分层次的数据资源汇聚体系。各级、各部门通过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基于数据资源目录对数据资源进行注册、挂接、发布,实现政务数据“应汇尽汇”。按照“需求导向、急用先行、分类推动、成熟一批、归集一批”原则,归集汇聚社会数据,主要包括各部门及相关单位在社会发展、社会治理、社会服务、社会公用事业等领域采集和产生的数据资源,不断扩展更大范围社会数据汇集。加大对政府各相关部门掌握的经济运行、行业管理等经济数据采集联通,逐步整合形成覆盖工业、农业、商业等一体的经济领域主题数据库。加快基础测绘地理数据生产更新,建设完善人口、法人、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宏观经济、电子证照、社会信用等基础信息资源库。围绕公共安全、社会保障、政务服务、营商环境、市场监管、金融服务、交通出行、应急管理、生态环保等重点领域,推进行业主题数据库建设。强化数据汇集更新,建立长效动态更新机制,按照更新频率要求,及时更新、动态维护数据目录和数据资源,确保数据精准有效。

深化数据资源共享开放。加强数据共享工作的统筹协调,制定出台一批数据共享责任清单,逐步建立“按需共享、统一流转、随时调用”的数据共享机制,完善纵向全贯通、横向全覆盖的数据共享交换体系,着力打破“数据壁垒”,努力实现网络通、数据通、业务通。探索利用区块链新技术,打造链上数据共享和开放。完善市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参照省级共享交换标准规范,向上与省级平台互联互通、数据共享,向下覆盖县级部门,横向联通市级各部门,形成覆盖全市的一体化数据共享大平台。逐步整合部门间直连的共享交换通道。开展数据共享交换绩效评价,确保共享数据更新及时。建设池州公共数据资源开放平台,优先推动企业登记监管、卫生、交通、气象等高价值数据集向社会开放。推动各级部门制定数据开放目录、开放计划和开放规则,明确开放范围和领域。完善数据开放管理体系、审核机制和考核机制,明确主体责任,确保开放目录和数据及时更新,在确保数据安全的前提下,稳步推进政务数据集中授权开放及社会化利用。探索开展政府数据授权运营,鼓励第三方深化对公共数据的挖掘利用。支持构建农业、工业、交通、教育、安防、城市管理、公共资源交易等领域规范化数据开发利用场景。

加强数据治理和分析应用。以提升数据治理能力为目标,建立健全数据治理机制,细化完善数据架构、数据模型、技术工具、数据标准、监督考核等治理基础,加强数据编目、整合、共享、分析、展现、安全等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建立针对数据质量问题的数据监管模型,有效识别各类数据质量问题,及时修正问题数据,全面提升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时效性和可用性。深化数据供需对接,实现数据在线提需求、在线申请、在线订阅、在线审批、全程留痕和防篡改的全生命周期需求管理,探索提供自定义的套餐式数据服务,不断提高数据共享水平。开展数据分析挖掘应用,强化数据服务能力。

专栏  数据资源体系重点项目

数字池州大数据中心。依托“1+1+N”政务云计算大数据中心体系,建设统一的数字池州大数据中心,向上连接省总平台,向下联通县(区)数据。加快数据采集、归集,持续完善基础和主题数据资源库,统筹推进全市数据整合共享,完善数据共享交换、智能采集、数据集成、数据治理、需求管理、数据资产管理、数据监管、数据智能分析和数据可视化等功能,实现数据全周期管理,从数据汇聚、治理、开发利用、服务等方面对各级政府部门进行数据、算力赋能。借鉴政务服务大厅管理模式,探索建立线上政务数据大厅,强化数据整合、共享、应用,以数据汇聚和挖掘分析为重点,推动数据在社会感知、综合分析、预警预测、辅助决策等领域的示范应用。

公共数据资源开放平台。借鉴沪苏浙等地区公共数据开放的先进做法,参考省内部分地市实践经验,制定公共数据开放目录和数据开放清单,建设全市统一公共数据资源开放平台,推进政务部门和公共企事业单位数据资源集中向社会开放。根据公共数据资源开放目录,提供分领域、分部门数据查询、下载以及接口开放等服务,与政府门户网站前端实现集成,并向上对接省级公共数据资源开放服务网站。鼓励企业基于开放数据创新应用,催生数据服务蓬勃发展。

3.建立信息安全防护体系

全面贯彻网络安全相关法律法规,落实网络安全责任制,大力推进网络安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培育发展网络安全产业,确保政府、企业、重点行业关键基础设施和重要领域信息系统及数据的安全可靠。

落实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防护。明确主管部门监管责任和运营单位的主体防护责任,贯彻落实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的各项规章制度,综合运用技术与管理手段,努力提升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网络安全保护水平。从物理、网络、主机、应用、数据、密码应用等层面加强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安全防护,确保网络安全技术、商用密码应用与业务系统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实施、同步验收。制定完善专项网络安全应急处置预案,定期开展应急预案的研讨、更新修订及培训工作,提高风险防范和应急处置能力。加强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风险管理,组织开展网络安全大检查,加强通报预警、应急演练、灾难备份、数据防护等重点工作,在实践中不断完善网络安全应急机制。

强化数据安全防护。进一步压紧压实数据提供部门、使用部门和管理部门责任,数据提供部门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提供、谁负责”的原则,强化本部门数据采集、归集、存储、提供、共享、应用和开放等环节的安全管理。数据使用部门按照“谁经手、谁负责,谁使用、谁负责,谁管理、谁负责”的原则,负责共享数据使用全过程安全。数据资源管理部门要强化安全措施,保障数字池州大数据中心、政务云和电子政务外网安全稳定运行。网信、公安、通信管理和其他有关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做好政务数据安全保护、网络安全审查和监督管理工作,保障政务数据安全。建立健全大数据环境下数据分类分级安全防护、数据安全风险测评等管理制度,定期开展安全评测、风险评估;制定政务数据安全应急预案,定期组织开展应急演练;落实网络和数据安全管理机构和责任人,加强对网络和数据管理人员的教育、培训和管理;加强数据脱敏、数据备份、加密认证等安全保护技术措施的应用,防止政务数据资源丢失、毁损、泄露和篡改,保障政务数据资源安全。引导网络运营者采取有利于个人数据安全利用的新技术,通过技术手段实现安全和发展的双重目标,有效避免个人数据利用过程中出现的安全风险。积极探索区块链等新技术在数据安全领域的应用,实现对数据访问全过程的动态安全控制,形成大数据安全防御新边界,确保数据采集、归集、使用全过程安全。

加强网络安全保障。健全网络安全管理体系,进一步推动网信、公安、文旅、市监、密码管理等部门协同联合执法,完善网络行政执法流程,依法严肃查处网络违法违规行为。按照国家网络安全等级保护要求,定期开展安全测试、风险评估和应急演练,加强安全传输、访问控制、授权管理和全流程监管。建设池州市网络安全应急指挥中心,加强互联网综合治理技术系统建设,建立完善技术管网治网体系,构建数据驱动、纵深防御和策略统一的“安全感知大脑”,针对网络安全事件和态势进行感知、分析、处置,提供基于大数据的决策支撑。加大网络安全保护宣传和培训力度,持续开展网络安全宣传周活动,普及网络安全基本知识和技能,提升网络安全队伍建设水平。发挥启明星辰等龙头企业带动效应,积极培育网络安全产业,促进网络安全教育、技术、产业融合发展,形成人才培养、技术创新、产业发展的良性生态。

(二)打造智慧城市中枢

遵循“夯实基础、塑造能力、完善支撑、赋码生活、创新应用”的总体思路,按照“一套基础设施、二套保障体系、三大数字中台、四大应用方向”的池州“1234”城市大脑发展架构,加快推进池州“城市大脑”建设,支撑城市运行生命体征感知、公共资源配置优化、重大事件预测预警和宏观决策指挥,努力构建城市治理、公共服务和产业发展新模式。

1.升级城市大脑基础设施

围绕物联感知、存储计算、网络通信、运营调度,升级完善城市原有基础设施,加快建设新型基础设施,为“城市大脑”提供一套更智慧的基础设施服务。建设全市统一的视频监控资源汇聚和联网平台,实现跨行业视频数据整合和共建共享。依托江南大数据产业园,建设综合展示调度中心,全景展示城市治理要素、对象、过程、结果等各类信息,为城市综合态势展示、业务协同及运营管理等提供端口和界面,一屏呈现“城市大脑”全部应用场景。接入运营中心数据,基于决策指挥平台,升级建设指挥调度中心,用于突发事件指挥调度、应急处置。

2.完善城市大脑支撑体系

建立健全“城市大脑”工作管理体系,明确管理职责。研究制定“城市大脑”规划设计、建设管理、数据资源、平台应用、安全保障、公共数据开放等规范,实现“城市大脑”建设规范化、标准化。从物理安全、网络安全、数据安全、应用安全等维度,加强技术安全保障。以“城市大脑”建设为契机,带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反哺“城市大脑”建设,增强产业技术支撑。

3.搭建城市大脑智慧中台

搭建数据、业务和能力三大智慧共享中台。依托“1+N”政务云体系,加快城市数据资源归集、治理、共享,建立城市运行和管理要素数据库、全市域地理空间数据库、视频感知数据库三大类基础数据体系,夯实数据资源基础,形成城市智能运行的数据底座,与江淮大数据中心省级平台互联互通。以应用场景为牵引,推进城市各部门信息系统整合,搭建业务支撑平台,提供统一用户管理、服务管理、支付管理、消息管理等基础服务,实现跨部门系统互联互通和业务协同。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关键技术,建立健全各领域算法模型,打造智慧中枢,提高智能感知、分析、运行和处置能力。

4.开发城市大脑场景应用

围绕效能政府、民生服务、社会治理、产业赋能四大方向创新应用,基于三大共享智慧中台,力争在文化旅游、智慧社区、公共交通、应急管理、城市管理等领域打造具有池州特色的典型应用场景,逐步形成“智能感知、智能分析、智能运行、智能处置”的全流程闭环体系,推动与“安康码”互联互通,实现慧治理、惠民生、促产业的协调发展。

智慧城市中枢重点项目

“城市大脑”。以城市运营指挥中心为物理载体,以城市地理空间框架为基础,构建数据中台、业务中台和能力中台,推动各级各部门将分散、独立的信息系统整合集成为互联互通、业务协同、信息共享的“大系统”;围绕服务指挥决策、行业管理和便民利企,融合提升城市管理、市场监管、生态环保、交通运输、应急指挥等行业管理和指挥系统,构建平战结合的城市事件感知预警体系,初步建成“横向联通部门、纵向贯通区县”的“池州大脑”,作为池州数字政府建设的中枢系统,基本实现城市运行“一屏全观”和“一网统管”。有序推进城市公共数据开放,吸引各类社会主体积极参与,构建基于“城市大脑”开放共享的智慧城市建设体系。

数据中台。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支撑,以数据共享应用为突破口,推进城市数据中台共性支撑能力建设。落实城市数据资源的全域全量汇聚、治理、共享与开放,构建上接省级、覆盖全市、纵向贯通、横向协同的数据资源体系,形成以“数据服务、数据决策、数据创新”为驱动的城市大脑核心部件。通过智能采集,实现数据源“所见即所得”,服务接口智能重构、无缝集成;以数据分类分级制度和标准为牵引,建立基于分类分级的数据安全、数据监管体系;通过数据沙箱、动态加密等方式,探索高级别数据安全应用方式,为数据赋能奠定安全基础,守住数字时代安全底线。强化数据市县一体化,通过县级数据专区分节点建设,纵向拉通数据资源上下贯通,激发数据价值,为加快建设新时代“三优”池州提供强大的数据支撑。

业务中台。打造业务复用、平台共用、能力通用的高效业务协同平台,重点围绕统一认证、电子证照、电子签章、聚合支付、消息推送、快递服务等,为城市业务应用提供共性支撑和通用能力,提升部门业务系统应用效率,加速业务持续创新,助力效能政府建设和营商环境优化。

能力中台。统筹建设全市时空立体一张图(GIS)。建立统一的地理空间编码体系,整合汇聚城市多源异构时空数据,建设一张三维立体的数字池州底图,依托市级数据中台,为全市/县各部门、各领域提供统一地理空间数据共享服务,形成城市“数字孪生”基础底座,支撑各领域“一张图”的业务应用。打造自主可控区块链赋能体系。综合运用新型信息与网络技术,以信创与自主可控为原则,搭建全市统一的区块链底层技术平台、区块链BaaS平台、应用支撑平台,构建城市可信区块链网络、多节点共识机制,试点建设市级目录链、身份链和证照链,打造数据全流程“链”上管理,强化“链”上共享服务,推进数据“链”上贯通;研究制定政务领域区块链应用规范,加强全市政务服务区块链统筹管理,促进区块链应用规范健康发展,并逐步将“池州模式”复制扩展至长三角“链”上一体化。建设物联网和视频感知汇聚共享平台。面向城市提供物联网设备管理、数据汇聚、应用开发和业务分析等服务,形成全市物联网设备集中管理入口和数据汇集枢纽,支撑跨部门、跨行业、跨领域的物联网应用部署。整合全市视频监控前端和视频管理平台,实现视频图像资源的汇聚、联网、共享、存储,向业务部门开放视频调阅、图像分析等能力,为城市治理、治安防控、惠民服务等应用提供有效支撑。建设全域算法的城市级智能中枢。统一算力资源,将算法和模型作为城市资产进行全生命周期管理,实现人工智能资产的共建共享和服务;通过服务组件、算力管理、标准化接口和模型训练,为各部门业务应用赋能;拉通整个城市应用链条的数据、算法与算力,提升城市智能化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

(三)建设高效数字政府

在数据资源和政务服务深度融合、双轮驱动下,依托“皖事通办”平台,为市场主体和群众提供无差别、全覆盖、高质量的政务服务和社会服务,支撑政府服务管理数字化运行,辅助政府科学决策,努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1.提高办公运行效能

树立整体政府观念,以打造整体高效、公开透明的网上服务型政府为目标,积极探索建立各项政务智能化、高效化协调运转工作模式。升级完善市统一政务协同办公平台,为全市公务人员开展日常政务工作提供统一前端界面,支持PC端和移动端多渠道展现,充分发挥“城市大脑”智慧中枢作用,通过整合业务系统入口、消息和公共数据资源,推动部门内部流程扁平化,跨地区、跨层级流程贯通化,构建综合协同的办公体系。加强移动办公网络和终端安全管理,拓展移动办公范围,优化政务协同办公移动端功能,提升非涉密政务工作处理便捷性。升级完善智慧党建云平台,推进党务监督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创新督查考核方式,强化跟踪督办、整改落实、及时反馈、评价考核等功能,建立完善闭环运行机制,实现台账管理。探索构建关联分析模型,逐步建立基于大数据的考核评价体系,强化督查检查考核结果的分析运用,健全行政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推广会议速记、电话智能记录、考勤无感识别等人工智能办公技术与产品,提升政府办公效率。

2.提升科学决策水平

建立健全大数据辅助决策机制,提升科学决策能力。依托数字池州大数据中心,整合汇聚各类政务数据资源和社会数据资源,利用数据可视化技术实现数据的直观展示,在城市运行、生态环境监测、行业经济运行、管理效能评价等领域建立专业预测、分析、研判模型和算法,实现过程和结果数据的智能精准推送,为各级政府提供可视化、移动化决策服务。

3.强化政务服务能力

优化“皖事通办”平台服务功能。围绕群众“医、学、住、行、生、老、病、养”等领域,聚焦市场主体从注册到退出的“全生命周期”,推动与群众和企业密切相关的政务事项实现网上办理“应上尽上、上必能办”。打通业务审批系统和数据壁垒,推动电子证照、办事材料等共享和应用,持续深化“一网、一门、一次”改革,全面提升线上政务服务功能,拓宽“不见面”审批事项,提高网上办事质量效率,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按照个人、法人全生命周期构建办理“一件事”主题和服务场景,推出更多“一件事”主题集成服务。推广“跨区域通办”,统一服务标准和办理流程,推进同一事项无差别受理、同标准办理。鼓励各级各部门结合实际开展便民惠民智慧化服务,注重开发满足特殊群体需求的特色应用。推深做优“安康码”便民应用工程,完善“安康码”服务应用体系,打造赋码生活模式。构建用户精准画像,智能推送关联服务,提供精准化和个性化的政务服务。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提供智能搜索、秒批秒办、刷脸审批等智能服务。

深化多终端政务服务协同办理。按照“同源同质输出,多点多端办理”的原则,拓展优化电脑端、手机端、电视端、自助端、窗口端“五端”服务,为市场主体和群众提供7×24小时不打烊“随时办”服务,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便利化。深入推进“集中办、基层办、就近办、无差别办”,推进政务服务事项特别是个人事项办理,向基层乡镇(街道)、村(社区)下沉。适应移动互联网时代群众服务需求变化趋势,聚焦服务能力,持续升级“皖事通”App及支付宝、微信小程序。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全面提升安徽政务服务网池州分厅功能,让企业和群众办事“好找、好问、好办、好评”。推进网上政务服务能力向国有商业银行等现有智能自助终端延伸,在企业聚集和群众密集的重点区域增设自助终端,方便企业、群众“就近办”、“随时办”。优化电视端“皖事通办”专区,重点服务老年人等群体和移动网络覆盖较弱的农村地区。加快各级政务服务大厅智能化升级改造,增强一站式服务能力,提升综合窗口统一受理能力,实行“一窗受理”。

拓展“皖事通办”平台服务内容。围绕“政府一个平台推服务、群众一个平台找政府”目标,将平台的服务内容从行政审批等政务服务,进一步拓展到政府部门及所属企事业单位提供的各类社会服务,打造为市场主体、群众提供整体服务的综合化平台。

4.畅通政民互动渠道

完善市政府网站集约化管理平台,着力构建以池州市人民政府网为总入口、12345热线为“总客服”、市政府网站群及政务新媒体为支撑的政民互动体系。加大政务信息公开力度,提升主动公开信息数量,规范政策解读形式,充分解读政策内容,保障公众信息知情权。深化网站与“皖事通办”平台融合对接,为市场主体和群众提供更加丰富的专题或集成政务服务。以一个号码服务企业和群众为目标,加快推进除110、119、120、122等紧急热线外的政务服务便民热线归并,逐步建立12345热线与紧急热线和水电气热等公共事业服务热线的联动机制。升级完善12345热线网络平台,优化流程和资源配置,实现热线受理与后台办理服务紧密衔接,确保企业和群众反映的问题和合理诉求及时得到处置和办理,使政务服务便民热线接得更快、分得更准、办得更实,打造便捷、高效、规范、智慧的政务服务“总客服”。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政府网站及政务新媒体日常管理和常态化监管,守住安全底线,更好地传播政府声音

5.创优“四最”营商环境

完善安徽政务服务网池州分厅“营商环境”专题内容,推出更多便企利企服务专栏;优化水、电、气、热等公用事业事项办理流程,简化报装手续;建设中小微企业综合金融服务平台,提升金融服务水平,提高信贷发放精准度;推广全省统一的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和管理体系,提升工程项目报建服务水平;发挥“四送一服”双千工程综合服务平台作用,线上线下、常态长效服务实体经济发展;推动更多涉税服务事项实现全流程网上办理,压缩纳税人办理时间,减少纳税次数;放宽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登记经营场所限制,优化企业开办注销办理流程;加快推进公共资源电子交易系统建设,扩大全流程电子化交易;推进“互联网+不动产登记”“互联网+公证”“互联网+营商环境监测”等服务新模式。

专栏  数字政府建设重点

7×24小时不打烊“随时办”。全力创新7×24小时不打烊“随时办”服务方式,拓展“网上办、掌上办、自助办、窗口办、电视办”等服务渠道和供给,提升“就近办、一窗办、套餐办、智慧办、承诺办、容缺办”等服务效率,强化“导航办、一码办、委托办、兜底办”等服务支撑。根据不同渠道特点和办理方式,分类制定7×24小时不打烊“随时办”服务清单。精准提供7×24小时不打烊“随时办”服务地图,建设基于空间位置的一张电子政务服务地图,汇聚各类服务内容、服务站点位置信息,具备智能搜索、智能推荐、智能导航、智能拓展功能,方便企业群众查询、搜索和办理政务服务,对办事路径轨迹、办事习惯、办事评价、办件量、使用记录、热点事项进行大数据分析,不断优化服务,调整资源配置。

打造赋码生活模式。推进“安康码”逐步与“皖事通办”服务应用全贯通,推动“安康码”与城市运行各领域、各行业应用的数据资源体系互联互通,集成电子社保卡、电子健康卡和医保电子凭证三卡功能,并逐步推进与城市一卡通、交通卡等卡(码)的融合互通。在城市运行各领域、各行业原有应用体系和服务入口等基础上,拓展基于“安康码”的服务渠道,丰富基于“安康码”的管理手段,探索城市运行的赋码新模式。

协同办公平台。搭建整体设计、统一建设、各部门共用的协同办公平台。围绕协同办公、行政执法、基层治理等业务场景,打造政府系统24小时全天候的指挥平台、督查平台、反馈平台和沟通平台。满足各地各部门非涉密公文处理、业务审批等协同办公需求,推动更多的非涉密办公业务向移动办公平台延伸,实现随时随地办公。

可视化辅助决策平台。基于“城市大脑”,建立多渠道数据采集机制,整合汇聚重点工作、重点领域、重点区域、重点行业等相关数据,建立主题分析体系和指标量化体系,通过数据分级分类管理形成规范化、质量化的主题数据库,并以应用需求为导向构建数据模型,为各级政府和部门提供数据化、在线化、智能化的决策支持,为决策部门实时呈现第一现场,掌握一手资料和舆情,辅助精准判断和科学决策。

(四)增强数字社会治理

坚持从群众需求和城市治理突出问题出发,围绕城市管理、应急管理、市场监管、平安池州、生态环保、交通运输等领域,以智能化为突破口,以“城市大脑”为依托,以“一网统管”为目标,用数据赋能市域治理现代化。

1.城市管理

以市县一体化城市综合管理服务平台为后台基础,以综合执法队伍为前端处置单元,形成跨层级集中指挥、立体防控、智慧调度的城市管理新模式。基于现有数字城管平台组织体系和架构,开展平台智慧化功能升级和行业应用智慧化改造升级,形成以现有平台升级为基础、多平台资源整合为手段、本地化需求为引导的市县一体化城市综合管理服务平台。依托电子政务外网,向上对接省级智慧城管平台,向下联通区县城管平台,实现省市县三级智慧城管系统联通、数据共享、协同办公。完善城市管理事部件和单元网格数据,整合市政设施、市容环卫、园林绿化、城管执法等城市管理专项数据,依托“城市大脑”,推动城市管理多源大数据汇聚整合和应用的融合提升,实现城市管理数字化转型与数字孪生感知端建设的双向促进。推动5G、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应用,对数字城管的监督指挥、考核评价、公众服务等功能进行智慧化升级改造,实现街面秩序智能巡查、城市部件智能监测、案件线索智能调度、执法过程智能辅助、应急事件智能处置等。优化升级便民惠民服务系统,畅通广大居民参与城市管理渠道。

专栏  城市管理重点项目

城市综合管理服务平台。建设涵盖城市管理全领域的数据资源体系、业务指导系统、指挥协调系统、行业应用体系、基础环境和管理体系,打造市县一体化的城市综合管理服务平台,并与国家平台、省级平台对接,实现“国家-省-市”三级平台互联互通,同时推进市、区平台向街道和社区进行业务拓展延伸,实现业务管理区域无死角全覆盖,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业务派遣机制,构建管理进社区、问题抓源头的精细化管理新格局。逐步实现“12319”城管服务热线与“12345”市长热线的对接,通过微信、手机APP等畅通群众参与渠道。

2.应急管理

统筹规划感知网络建设,完成安全生产感知数据、自然灾害风险监测数据、城市基础设施安全感知数据、应急处置现场实时动态数据的接入。完善指挥信息网、卫星通信网、无线通信网等应急网络建设,拓展指挥信息网与同级部门横向连接,扩展链路带宽以满足业务数据的传输需要。依托“城市大脑”,汇聚、关联、融合各类数据资源,为监督管理、监测预警、指挥救援、决策支持、政务管理等应急管理综合应用提供数据支撑。按照省应急管理厅统筹部署,完成应急管理信息化平台的升级改造,加快建设完善监测预警、指挥调度、抢险救援“三大系统”,推进危险化学品、道路交通、地质灾害、森林防火、防汛抗旱、地震、民爆、消防、农业、气象等“6+N”重点领域应急系统建设。推进应急指挥场所和基础信息支撑工程建设,满足应急突发事件协同会商、指挥调度需求。推进应急广播体系建设,提高预警信息发布和政策宣讲服务能力。加强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在安全生产、森林防火、城市防汛、消防等城市安全重点领域,充分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全方面归集信息,强化信息动态监测,加强数据分析,提高风险早期识别研判和预报预警能力,实现闭环的预警监管处置。开展城市地震活动断层探测工作,建立池州市地震活动断层探测数据库,为城市建设规划、国土利用、重要工程建设等提供决策参考。

专栏  公共安全重点工程

公共安全感知网络建设工程。围绕森林火险火情、地震、地质、水旱和气象等自然灾害领域,非煤矿山(尾矿库)、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等高危行业,以及城市安全监测、应急救援现场实时动态监测等应用需求,利用物联网、卫星遥感、视频识别、网络爬虫、移动互联等技术,通过物联感知、卫星感知、航空感知、视频感知和全民感知等五类感知途径,汇集各地、各部门感知信息,建设全域覆盖的感知网络,实现对自然灾害易发多发频发地区和高危行业领域全方位、立体化、无盲区动态监测,为多维度全面分析风险信息提供数据源。

应急指挥信息基础支撑工程。按照急用先行、逐步完善的原则,建设应急指挥中心及应急指挥信息基础支撑系统,包括指挥大厅、会商室、值班室、新闻发布厅、综合控制室等功能性房间以及大屏显示系统、LED显示系统、图像接入系统、集中控制系统等。按照实际需求,配备应急指挥装备,建设视频会商系统,横向打通与相关部门的视频对接,纵向实现与上下级应急管理部门的指挥联动,并连接现场移动应急平台,满足实时指挥调度。

池州联调联战应急指挥平台。坚持统筹发展、业务引领、创新驱动,推进现代科技与应急管理业务深度融合,打造池州联调联战综合指挥平台。通过打通各类业务系统,整合公安、消防、生态环境、城管、气象、水务、地震等数据,形成应急主题数据库。建立健全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与其它应急救援力量联勤、联调、联战工作机制,提升应急救援质量和时效性,通过跨部门的协同联动,实现对城市应急全要素的综合监测和应急业务的联动处置,提高城市总体应急能力和防范能力。

应急广播体系。统筹利用现有广播电视资源,建设形成省、市、县、镇(乡)、村五级贯通,与各级预警信息发布系统有效对接的全市应急广播体系,加快实现全天候、全方位、全时段的预警信息发布和政策宣讲服务,进一步提升全市应急管理能力。

地震应急快速响应系统。面向地震灾害应急处理,建设基于GIS的地震应急指挥技术系统,充实和完善地震应急基础数据库,开发基础数据展示、地震分析、地震快速定位、震害快速评估、震害详细评估、地震应急专题图展示、应急决策反应等功能模块,实现对地震发生位置快速准确定位和对地震规模、影响范围、损失程度等情况的准确判断,为有关人员先期开展必要的救灾行动提供支撑。

3.市场监管

依托“互联网+市场监管”平台,整合全市市场监管数据,开展市场监管大数据共享应用,推动跨地区、跨部门、跨层级业务协同,实现监管联动,提高安全风险管控能力。加强监管信息归集共享和关联整合,推行以远程监管、移动监管、预警防控为特征的非现场监管。按照国家和省系统标准规范,持续汇聚监管事项清单信息、监管对象信息、执法人员信息、监管行为信息、监管动态信息和曝光台信息,分类汇聚至“城市大脑”和省系统数据库。全面开展农户、农村企业、农村经济组织等涉农主体信用信息采集工作,有效整合县域信用资源,推进市县区一体化的公共信用信息共享服务平台建设,推动税务、社保、市场监管等部门信用信息归集共享。大力推进涉企信息统一归集应用,促进“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与信用监管有效衔接。加强市场监管信息与社会信用之间的应用联动,为政府部门、商业机构和社会公众提供全面准确的信用信息查询、认证评估等服务,打造信用可视化街区,提升“信用池州”建设水平。推动建立跨部门的企业信用评价、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协同监管机制,优化联合奖惩系统,实现惩戒案例的实时归集、汇总,规范市场秩序,优化营商环境。

专栏  市场监管重点工程

“互联网+市场监管”平台。依托企业法人库建设市场监管大数据中心,汇聚整合各类市场监管数据,为各类市场监管活动提供数据支撑。整合建设包括市场准入、信用监管、“互联网+明厨亮灶”、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特种设备安全监管、消费维权、广告和网络交易、认证认可、检验检测等功能为一体的“互联网+市场监管”平台。

重要产品溯源体系建设。加强物联网技术在重要产品溯源体系建设中的应用,提升企业信息化追溯能力。强化各主管部门在重要产品监管领域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推进监管全流程信息化覆盖,积极利用区块链等新技术,逐步实现对各类重要产品在生产加工、市场流通、消费使用等环节的质量监管、检验检测、预警分析和全程追溯。

食品药品检验中心实验室信息化建设。建设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实现检验业务的规范化、自动化、数字化以及检验流程的可视化;同时通过与上级部门相关系统的有效集成,消除信息孤岛,实现信息的高度共享,提高工作效率。

4.平安池州

高水平推进平安池州建设。进一步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雪亮工程、前哨系统建设,织密织牢社会治安防控治理网,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社会治安防控领域的深度应用。推动公安大数据实战应用体系建设,加快数据融合、强化数据治理,构建更加完备的信息资源共用共享机制,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全面提升立体防控、快速处置、精准打击和便捷服务能力。全面推广智慧警务,创新移动警务应用,完善公安高清视频会议系统、公安应急通信保障体系,升级公安无线通信系统,建设新一代警综平台、公安信用体系平台,推动公安内部业务流程再造,加强内部数据互通,实现内部业务便捷高效。全面加强刑事、技侦、网安技术装备和信息系统建设,构建智慧技术实战应用体系,有效提升大数据条件下公安核心战斗力,建设更有特色、更高水平的“平安池州”。

深化“数字法治、智慧司法”建设。深化“互联网+公共法律服务”,升级完善市公共法律服务信息化平台,加快建成覆盖全业务、全时空的法律服务网络,实现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热线平台、网络平台融合贯通。推进全市政法系统跨部门信息资源共享,推动刑事案件跨部门全流程网上协同办案。推广应用在线调解平台,实现在线制作调解协议和在线司法确认,提高调解效率。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科技创新成果同司法行政业务深度融合,创新服务方式,构建评估、预测、应急指挥等相关模型,助力事前预警,统一监督管理。把“区块链+法治”作为“数字法治、智慧司法”建设新内容,探索运用区块链技术在司法鉴定、仲裁、法律援助、律师会见、司法考试等方面的便民服务。

提升基层社会治理能力。持续推广新时代“枫桥经验”,完善基层网格管理和指挥平台,加快打造基层治理的智能化平台,以网格为载体,推动相关信息基础设施共建共享、互联互通、开放兼容,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多元网络化联动治理体系。整合现有设在乡镇和街道的党的建设、综合治理、社区治理、数字城管等各系统指挥信息资源,推进一体化的信息系统和综合指挥平台建设。

专栏  平安池州重点工程

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工程。推进“雪亮工程”建设,严格对照“全域覆盖、全网共享、全时可用、全程可控”的公共安全视频监控建设联网应用总要求,加强对政府机关、学校、广场、居住区户外场地、公园、体育场地、车站等重点公共区域的视频监控点位布局。推动视频大数据中心建设,开展视频智能化分析应用,实现各类物联感知数据的整合汇聚、智能处理、综合处理,开展与公安业务数据深度融合的挖掘分析应用,构建全市视频图像数据资源应用体系。围绕圈层查控、单元防控、要素管控等方面,利旧或新建物联感知设施、设备,推进智能感知、智能采集等信息化科技手段应用。建设智慧安防小区防控、智慧街面巡防治安管控、公安检查站治安管控、城市公共交通智慧防控系统等四大系统并融入社会治安防控平台,实现重点领域、重点区域信息化管理、智能化应用,推动警务模式和警务机制转型升级。有效利用公安大数据平台数据、有效汇聚治安综合业务应用系统数据、政务数据和互联网数据以及城市物联网数据,全面支撑技术与业务的融合,不断释放数据智慧,实现决策科学化、治理精准化、服务高效化。

智慧安防小区建设。建立智慧安防社区管理系统,接入居民小区视频监控、车库道闸、门禁系统、物业管理等数据资源,对接省部级智慧安防小区管控系统,结合公安人口和户籍数据,实现小区全维、即时安全风险隐患感知,为社区网格员提供更为便捷的服务和管理渠道,逐步推动基层社会治理由应急处置型向风险管控型转变。2023年底前,老旧小区的智慧安防设施覆盖率达到30%以上,新建小区的智慧安防设施覆盖率达到60%以上;2025年底,老旧小区的智慧安防设施覆盖率力争达到100%。

5.生态环保

强化自然资源保护和高效利用。加快基础地理信息和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为城市发展和信息化建设提供统一的时空信息共享能力,在此基础上建立统一的自然资源规划、利用、保护、确权的全流程管理服务平台。加强林业信息化建设,完善池州市林长制“五个一”服务平台,实行网格化管理,强化各类自然保护地监管,以信息化手段提升对森林火灾、动植物保护、有害生物防治等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理能力。深化“互联网+全民义务植树”公益活动,持续推进古树名木与生态公益林认养活动,打造“互联网+林业”改革示范点。利用物联网、“高分+北斗”等技术手段,助力绿色矿山建设,推进矿产资源保护和节约集约利用,促进矿业绿色发展。统筹推进智慧水利建设,完善水利信息化基础设施,加快拓展水利感知网覆盖范围,全面推进水工程防灾联合调度、节约用水及水资源管理、水利工程建设管理、河湖长制管理等业务信息化建设,提升水利监管和公共服务能力。支持渔政执法智能化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运用雷达、光电、无人机等技术设备,实现全方位全天候监控,为长江禁渔工作提供扎实的技术支撑。

提升生态环境治理能力。统筹生态环境数据采集,建立健全涵盖大气、水、土壤、噪声、辐射、生态等要素,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实现“一次采集、共享应用”。建立生态环境质量、污染源、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等基础数据库,加快建成全市生态环境大数据中心,并向“城市大脑”汇聚。强化数据整合与大数据分析能力,推动环境监管业务协同,提高环境监管精细化水平和管理决策科学化水平。完善污染源自动在线监控和大气环境网格化综合监管系统,建设运行重点企业能耗在线监测系统,支持生态环境监测管控和预警指挥决策平台建设。利用物联网、云计算等先进技术,促进城市部件与信息系统的融合,贯通水/空气环境的“污染监测-追踪溯源-治理评估-预警预报”链条。基于“城市大脑”,围绕“蓝天”“碧水”“净土”实时监测关键指标,呈现区域整体环境质量;展示环境监管重要指标,分析环境监管的投入与产出及资源匹配程度,实现生态环境态势和精细化管理过程的可视化感知。

专栏  生态环保重点项目

池州智慧生态环境平台。利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以生态环境自动监测网络、高空视频监控、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控平台为基础,整合建设统一的生态环境监测管控平台和生态环境预警指挥决策平台,向上对接省生态环保大数据中心,横向对接池州“城市大脑”,共享水质水量、气象、空气质量、土壤质量、生态状况等环境数据,推进各级各类监测数据系统互联互通,实现环保业务协同化、环境预警数字化、环境指挥决策科学化。

水清岸绿产业优美丽长江经济带(池州段)信息管理服务平台。以全省统一的矢量图、遥感影像图、生态红线图等区域基础地理信息为基础,划定长江干流池州段沿江岸线分段图,建立涵盖项目、企业、园区、船舶码头、岸线、湿地、绿地等相关地理和经济数据的信息系统,及时记录企业关停搬迁、项目建设、生态修复等情况,实现动态化掌握“七大行动”工作开展情况。

6.交通运输

大力推进交通设施数字化改造,开展平安智慧高速公路和智慧普通公路建设试点,优化城市智慧停车服务,加快推广智慧公交。建立泛在互联的智能交通感知网络体系,有效利用图像识别技术,全面采集全市交通道路、大型车辆、小客车、非机动车辆、行人等交通动态信息。依托“城市大脑”,打破部门之间的信息壁垒,加强交通运输行业数据资源整合,促进交通领域数据与其他行业数据充分共享交换,实现数据驱动交通管理模式和服务模式的改变。充分发挥科技创新赋能作用,不断深化大数据智能化建设应用,增强安全形势精准研判、风险隐患精密防范、交通违法精确打击能力,提升执法规范化、服务智能化水平,为池州交通治理现代化、交管服务便利化、交警队伍正规化提供有力支撑。

专栏  交通运输重点项目

智慧交通综合管理平台。整合公路路政、道路运政、水路运政、航道行政、港口行政、海事行政等部门执法管理信息化系统,建设完善公路、航道、公交、出租、城市交通路网、“两客一危”、港口、渡口等信息化系统,打造智慧交通综合管理平台,实现平台处理一体化、内部信息互联化、分析处理智能化,并与上级相关部门以及本地公安、气象、应急、自然资源等数据互联互通。依托“城市大脑”,全面整合交通运输多元数据资源,以服务政府决策、行业监管、企业运营、公众服务为主线,为交通运输管理部门在数据汇聚共享、态势分析、设施管理、安全监管、决策支撑、调度指挥和便民服务等方面提供支撑;建设交通运输信息指挥中心,支撑交通管理科学化、服务智能化,实现交通“一张图”、数据“一张网”、出行“一站式”。

(五)优化数字公共服务

聚焦养老、社区、医疗、教育、社保、文体等六大民生领域,发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在资源整合、部门协调、模式创新等方面的核心优势,构筑城乡一体、优质均衡的信息惠民服务体系,统筹推进公共服务便捷化、精准化、普惠化。

1.推广智慧养老模式

加快建设全市智慧养老大数据服务平台,推进与户籍、医疗、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等领域的信息资源对接。在全市智慧养老大数据服务平台中嵌入具备供需链接功能的居家养老服务信息系统,依托平台和智能终端设备,为居家老年人提供方便可及的助餐、助医、助洁、助急、助行、助乐等服务。结合县级养老服务指导中心、街道(乡镇)养老服务中心、社区(村)养老服务中心(站)建设,提升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领域智慧化水平,引导社会力量运营管理养老服务三级中心。实施智慧养老机构创建工程,支持各类主体在我市新建智慧养老机构,引导已投入运营的养老机构创建智慧养老机构。扶持智慧养老产业发展,创建一批智慧健康养老示范应用,布局智慧健康养老应用软件、智能家电、高清摄像头和智能识别模组及智能终端设备等。

专栏  智慧养老建设重点

智慧养老大数据服务平台。按照省养老服务数据资源中心及应用服务平台建设要求,等高对接长三角,建设完善市智慧养老大数据服务平台,有序向各类为老服务主体提供信息共享和便民服务,为公众提供养老服务查询和检索功能,逐步打通行业管理部门、为老服务主体、服务对象间信息孤岛和数据壁垒,营造互联互通的智慧养老应用环境。2021年基本建成纵向贯通、横向对接、覆盖全市的智慧养老服务信息网络和管理系统。

智慧养老产业。将智慧养老纳入智慧社区建设范围,开展智慧健康养老应用试点示范,推进各地试点社区建设,适时总结经验进行推广。支持培育智慧健康养老产品及服务,针对家庭、社区、机构等不同应用环境,布局智慧健康养老应用软件,发展健康管理类可穿戴设备、便携式(自助式)健康监测设备、智能养老监护设备、家庭服务机器人等,满足多样化、个性化健康养老需求。引入第三方在全市开展智慧养老产品租赁服务,并在有条件的养老服务三级中心设置智慧适老产品租赁平台,对价格高、流通性低、需求度高的高端智慧养老产品,以租赁方式在老年人家庭进行推广。发挥科技创新、“三重一创”等政策激励作用,支持智慧养老领域的新兴服务模式推广、新兴技术应用、新兴产品配备。

2.推进智慧社区建设

以满足社区窗口服务“皖事通办”、网格化服务管理“一网统管”需求为基础,以促进信息资源共享为重点,加强多源大数据向社区开放、在社区融合,着力构建高效便捷的社区管理和民生服务体系。总结前期试点建设经验,研究制定智慧社区建设标准,稳步扩大智慧社区覆盖范围。完善智慧社区网络设施、硬件设施和便民服务终端建设,夯实智慧社区基础。搭建社区事务一站式办理平台,推动部署在不同层级、不同部门、分散孤立、用途单一的各类社区信息系统向社区一站式办理平台迁移或集成。搭建完善网格管理服务平台,对人、地、物、组织、事件等各种资源信息进行全面采集、动态管理、及时发布,为居民、企业和政府提供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动态大数据服务和应用。加快社区服务综合信息系统建设,为社区政务服务、公共服务、商业服务提供统一应用和可扩展支撑,为市民提供实时在线的个性化服务。加快推进社区“块”数据共享应用,提升社区工作者工作效能,夯实社区管理能力。依托“城市大脑”,将社区治理、社区服务所集成的“块”数据信息与周边教育、医疗、养老等服务融合对接,推动社区服务由供给导向向群众需求导向转变,打造有池州特色的“数智化”社区应用模式。

3.发展“互联网+医疗健康”

贯彻全民健康信息化标准规范,建设完善市县两级全民健康信息平台,拓展平台应用功能,实现医疗资源上下贯通、信息互通共享、业务高效协同。依托市大数据中心,拓展医疗健康数据,完善全员人口、电子病历和健康档案等相关数据库,构建支撑各类医疗业务应用、综合监管、辅助决策、指挥调度的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发展互联网医院,加强智慧医院建设,推进线上预约检查检验,构建集智慧就医、智慧诊断、智慧治疗、智慧病房、智慧后勤和智慧管理于一体的智慧医院体系。加强基层医疗卫生信息系统建设,推动基层基本诊疗服务、基本公卫服务与家医签约服务融合,构建基层业务一体化体系。拓展完善“智医助理”功能,实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覆盖。快速推进“智联网医院”建设试点工作,依托“智医助理”建设成果,实现与基层医疗卫生信息系统及全民健康信息平台的数据互通,构建基层诊疗管理闭环。搭建市、县、乡三级远程医疗协作网,常态开展远程会诊、教学、疑难病讨论等服务,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推进传染病预防监测、预防接种管理和公共卫生应急等系统建设,完善疾病预防与监测体系。开展医疗便民惠民服务,推动各类医疗健康服务线上、线下一体化应用,推进电子健康卡普及应用,实现医疗健康服务一卡通用。序时推进医疗保障信息平台建设任务。依托电子医保凭证或社保卡,继续扩大异地就医直接结算范围。利用皖事通APP、微信公众号等渠道,拓展线上医保服务功能。规范互联网诊疗行为管理,强化事中事后监管,确保医疗健康服务质量和安全。推进5G信息技术与卫生健康行业创新融合发展,围绕急诊救治、远程诊断、中医诊疗、智能疾控、健康管理等方面创新应用,构建“5G+医疗健康”应用体系。

专栏  “互联网+医疗健康”重点工程

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协调推进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建设,优化与省级数据共享交换平台的对接联通,按照国家区域医疗数据采集交换标准,强化人口、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供应、综合管理等数据采集,畅通部门、区域、行业之间的数据共享通道,实现全民健康信息共享应用

医疗机构信息化建设。按照安徽省智慧医院建设团体标准,利用互联网、人工智能、物联网、数据融合等前沿技术,积极推进智慧医院标准化建设。推进二级以上医院参照《全国医院信息化建设标准与规范》《医院信息化建设应用技术指引》《医院信息平台应用功能指引》等规范,健全医院信息平台功能,整合院内各类系统资源,实现数据自动抓取、统计和预警。推动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参加互联互通成熟度测评。加强基层医疗卫生信息系统建设,推动基层医疗机构建设集“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健康教育及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六大服务于一体,并融合家庭医生签约、两卡制考核等功能的基层云HIS。支持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改善医院管理运行,利用数据为医院整体运行、医疗质量控制、诊疗行为规范、合理用药评估等提供支撑。

智联网医院。针对基层漏诊与误诊、潜在危急重症、疗效不佳、高风险用药等问题,依托“智医助理”全市覆盖优势,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整合联通区域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共体/医联体牵头医院、省级大型医院专家资源,建设集风险诊疗病例评估、专家审核、治疗适宜性审核、监管统计、基础管理、信息支撑平台、核心能力平台等服务为一体的智联网医院,构建基层诊疗管理闭环系统。

疾病预防与监测平台。完善疾病预防与监测体系,加强传染病的实时上报和动态监测预警、慢性病的全病种覆盖管理、预防接种的全市统一管理以及公共卫生应急保障的全流程可视化,实现传染病信息快速、准确分析研判,确保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信息畅通、反应快捷、指挥有力。加强急救医疗服务信息化建设,为急救出警到病患入院全流程提供信息化技术支撑;设置心脑血管、肝脏等疾病监测中心,对重点人群实时动态监测;在城市人群密集公共场所(火车站、机场、长途客运站、体育场馆等)、重点4A级及以上景区配备AED等急救设备,加强有关人员急救技能培训,提高全市整体现场急救能力。

4.增加智慧教育供给

全面完成乡村和城镇中小学智慧学校建设,强化“智慧课堂”建设应用,改造提升教育网络基础设施,实现智慧教育发展基础环境提速增智。制定完善智慧教育应用平台接口规范,优化再造业务模型,提升平台功能,实现教育核心业务、教师终端应用、学生学习过程全覆盖,推动数字教育资源健康有序发展和普惠共享。基于智慧城市中枢,建设市教育大数据中心,拓展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在教育领域应用,整合教育资源,助力传统教育模式优化升级。以智能技术推进管理精准化和决策科学化,加快形成现代化教育治理体系。发展融合化在线教育,探索将符合条件的社会化、市场化优秀在线课程资源纳入部分教育阶段的日常教学体系,并在部分学校先行先试。依托本地骨干企业,汇集优质教育资源,搭建面向全市、服务全省、辐射全国的云教育平台,提供多样化、精准化、个性化的在线学习支持服务。积极实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2.0版,推进“智慧+乡村教师队伍建设”行动,推进池州市作为教育部中小学信息化教学实践指导中心首个实验地区的实验、探索工作,实施指导中心池州市“星联计划”,试点开展基于线上智能环境的课堂教学、深化普及“三个课堂”应用等。创新教育服务业态,完善利益分配机制、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和新型教育服务监管制度。

专栏  智慧教育重点工程

推进智慧学校建设。深入推进以智慧教学、智慧学习、智慧管理、智慧生活、智慧文化为主要内容的中小学智慧学校建设,搭建完善智慧应用系统,因校制宜推进智慧学校的环境建设、制度建设和队伍建设,构建“5项基本功能+2项支撑条件”的智慧学校结构,推动信息技术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应用,形成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个性化智慧学校生态体系,实现各级教育应用、数据和用户的互通,教育管理、教学和服务的融合,建成全市一体化的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到2022年,实现教学点智慧课堂全覆盖,乡村中小学全部达到智慧课堂要求,城镇中小学基本建成智慧学校。

5.提升智慧人社水平

加快社会保障卡发行推广及电子社保卡普及应用工作,以凭证用卡、待遇进卡、结算持卡、线上扫码为应用推进重点,将社会保障卡作为“安康码”线下重要载体,拓展社保卡线上线下综合应用范围和深度。在社保数字化转型、基金风险防范以及社保线上服务等领域发挥社保卡身份验证、移动支付作用,提高社保经办服务水平。推进社保卡在一体化平台中的电子证照共享应用,融合社保卡线上线下应用,实现社保卡支撑相关业务在省内“一网通办”,提高群众办事便利度。推动更多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项网上办理,实现相关业务“一网通办,一卡通行”。统一全市的人社业务、数据和接口标准,完善市级数据中心建设,构建全市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基础信息库。统筹推进业务经办、公共服务、监督管理、决策支持等应用系统建设和完善,促进业务与技术深度融合,推动形成跨地区、跨业务、跨领域、跨部门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机制。完善城乡一体服务网络,运用“互联网+就业服务”和大数据模式,搭建“线上+线下”就业服务平台,健全就业信息监测系统,加强岗位信息归集提供,推进公共就业服务、公共招聘网上办事与实体经办的有效结合和互补,为服务对象提供全方位、多层面、立体化服务。

专栏  智慧人社重点项目

一体化业务经办平台。推动各业务应用系统按照一体化标准及接口规范与一体化业务经办平台进行单点登录对接。通过集成各业务应用,统筹调度业务办理流程,统一受理和反馈来自政务服务网、“一窗受理”平台、公共服务平台、服务窗口等办件事项,实现多个事项一次受理、协同办理,着力打造“智慧人社”信息化新平台,推进人社服务一体化。

6.丰富数字文体服务

完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体系,优化城乡公共数字文化资源配置,推进数字广播电视户户通,实现数字农家书屋建设行政村全覆盖;积极发展智慧图书馆,推进市县文化馆、图书馆接入安徽文化云平台,实现公共文化场馆数字资源共享。完善国家、省、市、县(区)四级名录保护体系,建立以池州傩戏、贵池民歌、青阳腔为代表的地方戏曲剧种数据资源库,进一步丰富非遗数据库,构建文化大数据体系。加强可移动文物预防性保护和数字化保护,鼓励预防性保护技术创新,推进数字博物馆建设。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实施全媒体传播工程,做强新型主流媒体,建设完善市、县融媒体中心技术平台,探索市、县两级广电媒体融合协作新模式,构建网上网下一体、内宣外宣联动的主流舆论格局。切实发挥文化产业发展扶持政策的激励作用,积极引进互联网新兴文化、数字出版、创意设计、文化创意产品研发、影视等文化企业,引导培育音视频、数字化、体验式等新业态和线上文化消费模式,加快文化名市建设。充分利用九华山、平天湖、杏花村等知名IP,建立泛娱乐全生态产业体系,整合数字文化产业资源,打造数字文化新高地。推进“智慧健身”工程建设,推广全民健身手机APP服务,提供场馆地图导航、健身场地在线预定、科学健身指导、体育信息咨询、赛事观赏、慢病防治、手机结算和移动支付、网上互动等服务;针对社团管理,提供个性化信息服务,实现社团网上注册、信息登记、人员管理、网上年审等功能。

专栏  数字文化重点项目

池州市“数字博物馆”。围绕安防、展览以及文物保护等方面的需求,运用物联网、AR、VR等信息技术,建设综合安保消防管理系统、藏馆温湿度控制系统、自动讲解(录音导游)系统、多媒体辅助展示系统、网上展馆等内容,推动博物馆数字化、智能化,打造沉浸式感官体验。

池州市“数字图书馆”。围绕图书借阅管理、阅读活动预约、地方资源建设、远程培训讲座、元数据搜索、资源馆外访问等需求,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实现数据、通讯、语音、消防、安保、照明、馆藏温湿度、24小时自助借还、资源访问等集中监控管理。依托互联互通的服务网络,建立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服务机制,开展订单式、菜单式服务,更好地满足广大读者精神文化需求。

池州市“数字文化馆”。搭建文化馆综合业务管理平台,满足网络直播、信息发布、艺术欣赏(含视频点播)、网上培训、预约、咨询、在线辅导、资源检索、慕课学习、大数据分析、志愿者服务、满意度测评、意见征询等服务需求,实现实体文化场馆、网络线上服务、移动手机服务和馆外活动的统一管理,构建总分馆平台、APP、微信公众号和文化一体机数字分馆多位一体的全媒体数字服务体系。

(六)加快培育数字经济

聚焦“强产业、促转型、攻技术、构生态”,加快数字产业化发展,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增强数字技术创新能力,构建“产业+配套、平台+生态、技术+赋能”的数字产业生态,着力打造跨物理边界的数字经济园区和产业集群,不断提高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建设全省具有影响力的数字经济高地。

1.壮大数字经济核心产业

做大做强半导体产业。坚持把半导体产业作为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首位产业,推动半导体产业向5G、IC设计、大数据和云计算、人工智能等融合领域延伸,提升省级半导体产业基地能级,打造全国有特色的分立器件产业基地和设计、封测产业基地。充分发挥市半导体产业基地入选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优势,加快推进中韩(池州)国际合作半导体产业园建设,深化产业合作。围绕集成电路设计、封装测试、晶圆制造和材料等产业链重点环节,主动承接国家及省级半导体项目,积极对接国内外优势企业,引进、实施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巩固GPP分立器件优势,抢抓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契机,聚焦电源控制芯片市场,大力发展新一代半导体分立器件,加快发展关键电子材料,努力形成功率半导体器件-模块-芯片的全链条设计生产能力。鼓励封装测试企业与设计企业、制造企业间的业务整合或并购,探索新兴产业业态和创新产品。加快发展第三代半导体,围绕新能源汽车、5G通信等重点领域,探索布局GaAs、GaN、SiC等化合物半导体材料及器件生产线,满足高功率、高频率、高效率等特殊应用需求。延伸半导体产业链条,拓展智慧教育装备、智能会议设备、智能安防终端、智能家电等半导体产业的下游智慧应用,推动芯片设计制造和应用的联动发展,完善从IC设计、晶圆制造、封装测试、电子元器件到智慧应用的全产业链体系。

加快发展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支持面向半导体、高端装备制造等优势产业,围绕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运营维护和经营管理等关键业务环节提炼专业工业知识,进行软件化、模块化封装。鼓励制造企业剥离工业软件业务,新设专业工业软件企业。引导中小软件企业根据细分领域和核心业务,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打造细分行业的软件品牌和标志性软件产品,构建独特的“专精特新”发展模式。支持软件企业基于5G、物联网、区块链、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AR/VR、小程序等新兴技术开展产品研发和技术创新应用,围绕智慧教育、智慧社区、智慧旅游、智慧物流、智慧水务等新型智慧城市应用场景,打造“智慧+”应用示范。支持全市工业、服务业企业与软件产业企业建立合作共赢关系,进一步提升全市企业智能化、数字化水平。挖掘利用九华山、平天湖、杏花村等IP资源,推进江南数字产业园等数字产业集聚区建设,建立智能录播产业体系、网络直播培养孵化体系和泛娱乐全生态产业体系。依托文香信息智慧录播和智慧办公产业基础,加快引进一批录播关联企业,形成集录播系统制造、产品设计、软件开发与服务、录播运用于一体的数字智能录播全产业链。大力引进流量企业,开发运营移动互联网新闻(广告)产品。深耕网络直播产业链,优化数字营销解决方案,拓展电商直播MCN(多渠道网络服务),建立完整的网络直播培养孵化体系。引入一批数字内容审核企业,培育智能识别、专员复审于一体的数字内容审核龙头企业,打造省内知名的数字内容审核产业集聚地。

重点突破大数据产业。围绕数据存储、分析、应用和终端产品制造等大数据产业链环节,实施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引进、培育一批大数据龙头企业和创新型中小企业,形成多层次、梯队化的创新主体。加快推进江南大数据产业园建设,打造大数据存储、算力、应用、孵化“四大中心”,集成智慧服务、创新平台、数据交易“三大服务体系”。以政务数据为依托,推动行业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数据中心布局。引进公有云头部企业与驻池电信运营商合作,建设轻计算政务大数据中心、一体化云管中心,提升数据归集、治理、共享、开放水平。深化与金山云等重点企业的合作,支持发展云计算产品、服务和解决方案,推动各行业信息系统向云平台迁移。提升大数据与云计算安全保障能力,建立健全大数据与云计算安全保障机制,发展云安全,构筑稳定可信的安全云。

积极发展5G产业。围绕5G通信核心器件、5G通信芯片、5G智能终端等领域,引进一批平台型企业,带动本地5G产业生态形成。支持睿成微电子5G终端高性能、低成本的功放/开关/滤波器集成化射频模组研发,加快发展安安精工5G配件、安芯电子功率器件等产业,培育5G细分领域龙头企业。鼓励和支持国内外5G龙头企业和科研院所在池州建设5G联合创新中心、产业研究院、重点实验室等研究机构,推进5G创新平台建设。推进5G领域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等公共平台建设,鼓励和支持企业、高校院所建设5G应用体验中心,加快5G应用推广。瞄准关键场景,打造系列5G应用示范,探索5G技术与大数据、高性能云计算深度融合,助力数字文化、数字旅游、数字营销等产业孵化、创新发展。

专栏  数字经济核心产业重点项目

大力发展网络安全产业。引进启明星辰等网络安全领域头部企业,与池州数据产业公司合作,共同建设集网络安全态势感知中心、动态化展示大厅、网络安全应急指挥中心、云安全防护中心于一体的安全运营中心,为池州及皖南区域提供信息安全运营等服务,逐步形成“产、学、研”相结合的产业体系和技术创新服务体系。

引进金山云感知城市(皖江)总部。推动皖江江南新兴产业集中区、市数据产业公司、市数据资源管理局与金山云深化合作,共建集创新创业、科技孵化、商务办公为一体的数字经济产业园,加快实现“产业池州”和“数字池州”的深度融合。支持金山云在基础设施建设、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城市数字化等多个领域将技术、人才、成果带入池州,链接优秀合作伙伴,共同培育数字经济与数字政府发展的新模式、新业态。

2.推动工业数字化升级

推动工业互联网融合互通。围绕池州市重点行业,依托优势企业,鼓励工业企业、软件企业、互联网技术平台企业跨界合作建设一批企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构建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采用NB-IoT等技术,促进生产装备、传感器、控制系统与管理系统等互联互通,实现数据采集、传输、处理和应用。深入实施“上云用数赋智”行动,推动企业上云、上工业互联网平台,引导企业逐步将部分生产、管理等系统向平台迁移,基于平台开展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市场服务等工业互联网应用,推进“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产业生态建设。构建产业供应链全景图,打通上下游生态企业,优化区域资源配置,实现区域产业协同效应。开展工业互联网应用试点示范,以本地龙头企业为牵引,以先导性应用为示范,为企业提供数据管理、工程服务、协同营销、信息共享和数据开放等工业云服务。

加快工业企业数字化升级。围绕现代装备制造、金属非金属材料、现代化工等重点产业领域,鼓励企业加快生产设备的智能化升级改造,实施“机器换人、设备换芯、生产换线”,建设一批数字车间、智能工厂,打造智能制造示范园区。鼓励有条件的智能装备企业为传统产业企业智能化改造提供系统解决方案和设备、生产线维修,利用互联网先进技术开展设备远程运维、产线远程监控等服务,加快由制造产品为主向提供系统集成、工程承包和远程运维服务转变。鼓励企业采用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芯片和操作系统,支持企业采集并对接用户个性化需求,开展基于个性化产品的研发、生产、服务和商业模式创新,实现上下游制造企业的信息共享、实时交互,提升智能决策水平,推动大规模个性化定制、协同制造、服务型制造等新模式发展。选取一批矿业企业作为试点,充分运用5G、VR、AR、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为矿山赋能,以工艺优化、生产管控、安全环保为核心打造智慧矿山。

专栏 制造业数字化建设重点

建立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建设企业应用实施平台。面向设备数字化改造、信息化建设和智能化生产等企业发展需求,推动具备设备连接、数据管理、大数据分析和智能应用等能力的应用实施平台建设。

建设行业协同服务平台。围绕产品仿真设计、生产流程优化、设备预测维护、供应链协同、制造协同等应用场景,开展能够提供共性基础能力并具备二次开发能力的行业协同服务平台建设。

建设产业资源配置平台。针对产业链合作和社会化生产,开展众包众创、云制造、跨境交易等创新应用,推进能够实现资源共享、调度和优化的产业资源配置平台建设。

建设工业互联网管理服务平台。着眼产业规划、行业监管、人才培养、技术服务等公共管理服务领域,推动工业互联网管理服务平台建设,探索工业互联网产业经济智能检测监管、产业政策智能支撑等管理方式创新。

建设5G智慧矿山。支持矿业企业与基础电信运营企业、通信设备提供商、互联网解决方案提供商等加强合作,充分利用物联网、无人驾驶等前沿技术,借助5G网络的大带宽和低时延特性,建立矿山智能管控平台,对矿山生产过程的各重点环节进行实时动态监控,推进智能采矿、智能巡检、智能调度等5G应用场景落地,实现设备管理、人员管理、安全管控、生产供应链等环节的全面提升,助力矿山企业进一步优化管理、降低成本、保障安全、节能降耗。

3.加快农业数字化发展

推进农业生产智慧化。围绕茶叶、特色水产、食用菌、皖南土鸡等特色农产品领域,建设一批智慧农业试点,引导建设农业物联网系统、拓展农业电子商务、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监管等,适时总结成功经验在全市范围推广。支持种植业龙头企业引进、消化、创新水肥一体化、自动喷滴灌、自动采摘等智能化系统和装备,探索种植数字化转型路径。引导畜牧养殖基地和场区应用通风温控、精准上料、粪污处理等数字化系统和装备,实现畜禽养殖环境智能监控和精准饲喂。鼓励水产养殖企业与农户应用水体环境实时监控、自动精准投喂、网箱自动控制等智能化系统和装备,提高水产养殖的智能化水平。

拓展“互联网+”农产品新模式。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完善“电商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等利益联结机制,推进电子商务向农村地区延伸覆盖,畅通城乡双向联动销售渠道,形成线上线下融合的农产品流通体系。加快发展与电商配套的冷链物流体系、智能仓储设施、城乡配送网点。深化农业大数据创新应用,建设农业大数据云服务平台,将农产品生产、流通、销售等过程信息进行数字化归集处理,实现池州特色农产品一物一码的全流程正品追溯。探索建立覆盖县乡的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体系和信息服务网络平台,引导推动农村各类产权进入平台规范交易,实现农村产权流转交易的公开、公正、规范运行,盘活农村优质闲置资产,积极为“农旅融合”的新产业、新业态提供互联网解决方案。

专栏 农业数字化重点项目

益农信息社。加快益农信息社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市场化可持续运营机制,加强村级信息员选聘、培训和解聘管理,提升益农信息社服务能力。推进涉农服务资源聚集,将益农信息社作为政务服务大厅在农村的延伸,推动涉农服务事项一窗口办理、一站式服务。到2025年,全市新建4家益农信息社县区中心站、50家乡镇标准站,行政村实现100%覆盖,公益服务、便民服务、电子商务、培训体验服务等功能充分发挥。

农业物联网。推进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和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建设农业物联网示范点,促进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种植业、畜牧业、渔业、农产品加工业全面深度融合应用,打造科技农业、智慧农业。支持农业物联网企业做大做强,推进农业物联网与云计算、大数据融合发展,精准、安全、智能分析数据信息,支撑农业智慧化生产。

4.推进服务业数字化转型

大力发展智慧旅游。以文旅数字化为牵引,积极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加快信息化基础设施、配套设施升级改造,持续完善智慧停车、智能找厕、景区门票网络预约、VR景区导览、人流预警等服务,提升景区信息化、智慧化水平,推进4A级以上景区智慧化建设。不断完善智慧旅游平台,在智慧管理、智慧服务、智慧营销三个层面实现更多应用;不断丰富“一部手机游池州”服务内容,进一步拓展社保卡在文旅领域的场景应用。鼓励一批有条件的乡村通过直播、短视频、VR等多种形式,在线展示乡村优美自然风光和优秀传统文化,推进线上线下深度融合,促进乡村旅游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的普及应用。支持互联网企业、文旅企业打造文化旅游数字内容传播平台,开发旅游远程互动直播产品,发展线上沉浸式旅游,有序激发国内外市场。积极运用新媒体传播功能,充分发挥九华山、牯牛降、升金湖等优质旅游资源的优势,主动适应市场需求,开展“网红+直播+短视频”等营销方式,提升全市旅游品牌整体形象,提高池州文旅知名度。充分利用全国旅游监管服务平台,提高监管信息化和信用化水平。

加快发展电子商务。大力引进一批大型电商企业落户我市,重点培育一批省级电子商务示范企业(示范园区),支持打造一批地方特色网货品牌,积极引导一批商贸流通企业“上云上平台”进行数据赋能,推进线上线下更广更深融合发展。加快推进跨境电商产业园区建设,统筹开展B2C、B2B跨境业务,探索布局海外仓。聚焦农村产品上行,持续推进农村电商提质增效,助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推动智慧物流发展。建设物流信息公共平台,加快无车承运平台等物流信息平台落地建设,促进物流信息互联互通、区域间和行业内物流信息共享,实现物流供需高效对接,减少返空率,提高物流市场主体运作效率。抓好智能仓储系统、冷链物流中心建设,探索智能化公铁水联运,打造区域性物流中心。鼓励物流园区、物流龙头企业加大信息化、智能化投入,积极打造无人机配送示范区。推进骨干流通企业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和跨界融合,强化智能物流装备、智能调度、智慧付费、无人搬运、智能码垛等物流新技术应用。鼓励重点制造企业、商贸流通企业加大物流信息化投入,加快企业物流信息系统建设,实施供应链创新及应用试点,建立大数据支撑、网络化共享、智能化协作的城市智慧供应链体系。

大力发展在线新经济。规划建设线上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推动在线新经济领域的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持续关注健康防护、生命安全等新兴消费需求,积极发展互联网健康医疗服务,培育在线健身等体育消费新业态。充分挖掘外卖、在线文娱等“宅经济”消费潜力,深入发展数字阅读、短视频、电子竞技等在线文娱新业态,进一步支持依托互联网的外卖配送、即时递送等新业态发展。深度挖掘红色文化、徽文化、山水文化、诗文化、戏曲文化、民俗文化、酒文化、茶文化等传统特色文化资源,推进“文化+”,引导培育音视频、数字化、体验式等新业态和线上文化消费模式。积极发展智慧超市、智慧商店、智慧餐厅等新零售业态,加快推广农产品“生鲜电子商务+冷链宅配”“中央厨房+食材冷链配送”等服务新模式。

发展数字普惠金融。基于城市大脑基础设施,打造以融资为重点的“金融云”专区,实施“互联网+”普惠金融计划,鼓励引导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加快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应用,发展互联网金融、大数据金融、移动金融、供应链金融等新金融业态,打通金融机构与产业链的高速通道。稳步开展网络银行、网络证券、网络保险等互联网金融业务,扩大互联网金融业务在乡村的覆盖面。积极引进长三角地区战略投资、风险投资、私募股权投资机构来池设立分支机构,提升金融服务水平。鼓励金融机构针对数字经济企业创新金融产品、金融服务,支持数字经济成长型企业通过资本市场直接进行融资。

专栏  服务业数字化重点项目

中小微企业综合金融服务平台(信易贷平台)。充分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开发建设集聚金融资源、企业资源、信用信息、政府资源的“一站式”融资对接服务平台,并在“皖事通”上设立“池州市网上金融服务大厅”,同时接入省级平台,实现省市数据共享和互联互通,为企业和银行机构提供及时高效、精准优质的线上银企对接服务,有效缓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推动金融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创新发展。

线上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大力发展网络诊疗、在线教育、在线新零售、在线办公、数字娱乐等在线新经济,扩大直播带货、社区团购等线上新型消费模式,大力发展数字阅读、动漫游戏、短视频、电子竞技、数字文博等业态,鼓励探索“云购物”“云逛街”“云展会”等新型营销模式。

智慧旅游云平台二期。汇集机场、高铁、高速、交通、人社等部门数据,完善文旅大数据中心,打造集服务和管理于一体的文旅资源数字化管理平台,服务文旅企业和群众,支撑政府决策和行业监管。利用5G、VR、AR、人工智能等技术,建设智慧旅游体验中心,全方位、立体化展示城市文化旅游资源,提升城市形象和文化品位,助力全域旅游创建。

升级“一部手机游池州”平台。汇集“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要素,丰富智慧服务、智慧营销、智慧管理应用,提供资讯查询、在线购票、线路预订、智慧导览、电子导航、商品导购、咨询投诉等功能,让游客一机在手畅游池州。

5.增强数字技术创新能力

突破一批关键数字技术。聚焦半导体、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发展重点领域需求,瞄准“卡链”“断链”产品和技术,实施科技重大专项、重点研发、重大创新工程攻关等计划。创新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机制,建立完善“定向委托”“揭榜挂帅”“竞争赛马”等制度,选取领头羊、先锋队,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瓶颈,掌握自主知识产权。重点围绕新型电子器件、芯片设计与封装测试、高性能集成电路与先进电子材料等领域,大力推进关键技术攻关,逐步实现关键技术的突破和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支持在分立器件、砷化镓射频集成电路、数控机床精密零部件、机器人减速关节、智慧教育软件开发及集成等领域的关键技术研究和产品研发,扩大细分领域的影响力。积极推进高端数控机床、智能机器人、智能成套装备与专用设备等领域技术研发,加快云计算、大数据、网络化协同制造等技术在制造业的深度应用。

打造高水平的创新平台。制定“招院引所”相关支持政策,吸引长三角知名大学、大院大所在池州设立研发基地。围绕主导产业,推动每个园区至少与一所高校院所合作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共建公共技术研发平台,创新建设模式,促进园区、高校、企业三方形成利益共同体,共同推进平台能力提升。推进青阳智能装备制造技术研究院和池州市轻合金工程技术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建设,支持安芯电子、艾可蓝节能环保公司等提升产业创新平台能力,在功率器件、射频微电子、高精密度机床零部件等领域争创一批省级创新平台和国家级创新平台,力争安徽省“一室一中心”在池州市布局。

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加强科技信息共享平台建设,搭建市技术转移转化服务平台,建立完善数字经济领域企业需求库、科技成果库、技术经纪人库、高校院所专家库“四库”,构建信息资源中心、中介服务、成果筛选交易、政策落地等服务功能板块,促进技术交易、技术服务、技术咨询等。大力推广“创新成果+园区+基金+‘三重一创’”科技成果转化“四融模式”,汇聚科研单位、企业、基金等创新要素,集中力量支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加强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建设,大力发展知识产权、科技风险投资、技术交易、成果转化等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鼓励池州学院、池州职业技术学院等学校的科技人员采取在职创业、离岗创业、项目合作、挂职或者兼职等方式,从事科技成果转化活动。提高科技人员成果转化奖励标准,激发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积极性。

6.营造数字经济产业生态

建立数字经济产业创新联盟。支持市内骨干企业牵头组建数字经济产业链协同创新联盟,不断完善联盟企业间合作的信用机制、责任机制和利益机制,推动产业链整体创新能力升级,增强产业集群核心竞争力和行业话语权。支持市内研发机构牵头组建数字经济产学研创新合作联盟,定期组织开展产学研互动交流会、行业技术研讨会等活动,加强研发机构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对接,推动研发创新与市场需求深度融通。以政府为主导,联合科技型企业、科研院所等各类创新主体,组建数字经济产业知识产权联盟,围绕池州数字经济产业发展方向,开展全球专利布局,针对专利壁垒和专利侵权行为,建立行业共同应对机制,全面整合区域专利资源,积极抢占产业高端环节。

打造“一主两辅”数字经济园区。按照“夯实基础、整合资源、赋能融合、引育孵化”的发展思路,依托江南新兴产业集中区,规划建设池州市数字经济产业园核心园(江南数字经济产业园),并结合池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区产业资源特点,布局池州市数字经济产业园分园,构成“一主两辅”数字产业园主体功能区,推进相关产业集聚,培育产业生态。鼓励数字经济园区内行业龙头型、平台型企业,构建垂直领域产业互联网平台,提供专业化数据、算法框架、开源平台、训练环境、上下游产业链资源等,支持垂直领域数字产业创新孵化。强化产城人智慧化融合,实现创新型智慧园区全覆盖,打造跨越物理边界的“虚拟”产业园和产业集群。引导数字经济资源向“一主两辅”数字经济园区集中,促进产业、创意、人才聚集,力争建成一流的数字经济示范区。

构建数字经济运行监测体系。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字经济及其核心产业统计分类(2021)》文件,覆盖“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两个方面,结合统计工作实际,确定池州市数字经济及其核心产业统计范围。从数字产品制造业、数字产品服务业、数字技术应用业、数字要素驱动业、数字化效率提升业5大类分类采集分散在各单位、各环节、各领域的数字经济运行数据,形成数字经济运行数据库。加强池州市数字经济重点领域运行监测,选取数字经济重点企业、重点项目,定期监测和收集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和重大项目进展情况,以点代面分析宏观态势。充分挖掘各领域经济数据应用需求,探索建立各领域经济发展数字化应用。

加强数字经济人才引育。支持池州学院、池州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设置具有本土特色的数字经济相关课程体系,培育一批产业需求人才。推动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有效衔接,实施产教融合建设行动,深化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改革,推动建设一批开放式、共享型、智慧型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创建职业教育创新发展皖江试验区,打造产教融合型城市。围绕数字产业及数字产业融合领域,开展高精尖人才需求预测,定期发布核心人才引进目录,完善人才专项资金管理及科研、工作、生活配套政策,定期前往先发地区招引人才。深入实施新时代“池州英才计划”,聚力数字领域高层次人才和专业技术实用型人才引进,大力引进候鸟型人才。开展数字经济企业家专题培训,着力提升其资本运作、品牌运作、团队管理、创新能力和资源掌控能力等,壮大创新化、专业化的经营管理人才队伍。组织针对政府部门的信息化建设培训、数字经济知识专项讲座,提升数字经济工作推进能力。

加快培育数据要素新市场。充分发挥数据作为关键生产要素的重要作用,构建市场化公共数据资源管理服务机制,加快培育数据要素市场。鼓励政企合作开展数据运营,探索食品安全溯源、精准营销、金融服务等领域的场景应用,促进数据资源政用、商用和民用。谋划建立市级大数据交易平台,探索规范的数据市场化流通、交换机制,依法合规开展数据交易和服务。研究建立交易数据监管体系,规避交易行为对用户利益、市场秩序和应用安全可能构成的风险。

(七)促进数字化融合发展

统筹发展数字乡村与智慧城市,强化一体设计、同步实施、协同并进、融合创新,加快形成共建共享、互联互通、独具特色的数字城乡融合发展格局。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借助信息化手段,积极探索跨区域联动,在数据共享、平台共建、业务协同等方面加强协作,推动要素资源更大范围配置,全面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1. 实施数字乡村建设工程

推进乡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共建共享,加快农村宽带通信网、移动互联网、数字电视网和下一代互联网发展,提升乡村网络设施水平。全面实施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完善信息终端和服务供给。充分利用5G、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鼓励开发适应“三农”特点的信息终端、技术产品、移动互联网应用软件,强化信息技术在乡村的应用。加快推动农村地区水利、公路、电力、冷链物流、农业生产加工等基础设施的数字化、智能化改造,推进乡村智慧农业、智慧水利、智慧交通、智能电网、智慧物流建设。

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依托池州市科技成果转化平台,配套建立服务农业农村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鼓励技术专家在线为农民解决农业生产难题。建立完善农产品流通网络体系、农业大数据服务平台、农村产权交易平台等,推动互联网与农业深度融合。抓好智慧农业试点,大力支持物联网、人工智能、5G等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打造科技农业、智慧农业、品牌农业。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促进形成农产品进城和工业品下乡畅通、线上线下融合的农产品流通体系和现代农村市场体系。鼓励有条件的乡村探索创意农业、认养农业、观光农业、都市农业等线上线下融合的新业态、新模式,促进游憩休闲、健康养生、创意民宿等农旅融合产业发展。

提升乡村治理数字化水平。探索建立农村“三资”监管平台,推动农村集体资产登记、保管、使用、处置的数字化,运用大数据分析手段,完成农村“三资”的管理、监督和信息公开,将监管范围由单纯的农村财务管理拓展到对农村集体资金、资产和资源的全方位管理。加强平安乡村建设,完善农村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扩大农村公共区域视频监控覆盖,鼓励乡镇街道、村组社区将自建的视频资源接入视频联网共享平台。纵深推进党建引领信用村建设,加大信用信息归集共享,建立完善党建引领信用村服务平台体系,推动金融资源向乡村聚集,用信用治理助力乡村振兴。充分发挥益农信息社作用,依托“皖事通办”平台,进一步推动“互联网+政务服务”向农村地区下沉,通过客户端在线查询各类办事流程、所需提供材料、各部门职责等,大力推进网上办、马上办、少跑快办,提高农村群众办事便捷度。

专栏  数字乡村重点建设项目

党建引领信用村建设服务平台体系。聚焦“整合数据、管理业务、落地应用”的功能定位,推进市域数据和省级数据整合对接,围绕数据采集、信用评价、信贷审批等业务需求,建设相关业务管理功能模块,配套开发互联网门户、APP、微信小程序等,丰富应用场景,打造多元化的地方特色服务应用,提供多样化的便捷服务渠道,逐步建成信用数据实时更新、信用主体画像精准、应用场景丰富、市县镇村全覆盖的高标准平台矩阵体系。通过平台大数据中心将各项信息转化为数据资产,发挥数据作为生产要素和治理资源的价值,让科技赋能金融,灌溉乡村产业,增强和改进乡村治理。

2.构建市县协同推进模式

按照“统分结合”的原则分级建设,市级强化基础支撑,市县两级开展应用,构建立体分明的“共性+特色”应用体系,并与省级平台互联互通,形成系统性、一体化的“数字池州”建设格局,实现数据按需共享、应用全面协同。市级统筹建设市级政务云、电子政务外网、数字池州大数据中心等基础设施,县级及以下原则上不再单独建设政务云、数据中心等基础设施,依托市级基础设施和共性应用支撑能力,承接使用省市部署的各类应用系统,开发部署地方特色应用。对于确实存在本地部署必要性的应用场景,可适当规划建设轻量的边缘云节点,并由市级云平台统一管理和调度,以“云边协同”的方式,推动“数字江淮”“数字池州”建设成果向基层延伸下沉。各级政务部门非涉密信息系统原则上依托数字池州大数据中心及政务云进行建设和部署。除国家和省另有规定外,各政务部门原则上不得新建数据中心、机房;已经建成的应当与数字池州大数据中心平台和政务云平台互联互通、数据共享。

2.全面融入数字长三角

推动数字基础设施互连互通。加快推进5G网络建设,支持电信运营、制造、IT等行业企业协同开展技术、设备、产品研发、服务创新及综合应用示范。逐步推进IPv6规模部署,加快网络和应用升级改造,协力打造下一代互联网产业生态。提升网络承载能力,扩容城市互联网出口带宽,实现长三角城际高效互联。统筹云计算大数据中心建设,积极引进互联网公有云布局池州节点,推动江南大数据中心参与长三角地区数据中心和存算资源协同布局。

合力建设长三角工业互联网。加强与沪苏浙工业互联网全方位深度合作,共建长三角工业互联网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以“4+3”产业为主要承接方向,打通产业整体转移与精准承接通道,在承接中创新,在创新中升级,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现代服务业基地。积极引进工业互联网平台技术企业、生产制造知名企业、IT信息化技术龙头企业等,与本地基础电信运营商开展合作,共同推进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及应用。推广基于数据的生产工艺优化分析、流程优化、能耗优化、设备预测性维护等应用,聚焦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化工等行业,联合打造国内先进水平的工业互联网平台。支持本地高校、企业积极加入长三角工业互联网人才实训基地集群,在人才培养、人才供需精准对接、课程体系开发等方面优势互补,共同推进长三角工业互联网核心人才体系开发和建设,为长三角区域工业企业提供技术支撑和人才保障。

推动多领域智慧应用协同。积极融入长三角区域的“城市大脑”集群,实现城市服务、城市管理和社会治理跨区域协同,助力提高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按照全省统一部署,推进长三角地区电子证照、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互认和应用,推动更多高频事项接入长三角“一网通办”平台,实现更多事项全程网办、跨区域可办。协同建设国家社会信用体系示范区,推进皖江信用联盟建设。结合长江大保护和建设美丽长江经济带的战略布局,发挥数字技术优势,加强环境治理信息共享,提升区域污染防治的科学化、一体化水平。落实《长三角交通运输信息资源共享合作框架协议》,深化重要客货运输领域协调监管、信息交换共享、大数据分析等合作,推进交通管理智能化、一体化。推动警务数据汇聚共享,强化公共安全监控视频建设联网应用,助推长三角警务一体化提档升级。依托长三角地区高质量的网络资源和完善的平台资源,通过“互联网+”等方式,推动优质教育、医疗、文化、旅游等资源共建共享,加快数字化和一体化的民生服务进程。

专栏 区域协同建设重点

深入推进旅游合作。围绕联手共建世界级旅游目的地,认真落实《长三角城市旅游合作协议》,积极参与“畅游长三角”、“旅游一卡通”等产品开发,主动融入长三角旅游联盟平台,加快与长三角地区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客源互送、产品互联、营销互动,打造3小时、4小时长三角黄金文化旅游圈。

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共建共享。探索建立跨区域医联体,建立远程医疗合作关系,实现池州本地居民线上远程问诊就医,促进优质医疗资源跨区域共享。加强智慧医疗协作,开展“互联网+医疗健康+养老”创新服务,扩大“蓝卡模式”覆盖范围,推进居民健康信息共建共享,实施医学检验、医学影像等检查结果互认。借助信息化手段,构建完善疾病预警监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和急救医疗服务体系,参与长三角公共卫生区域联动和协同防控。

全面开展智慧养老合作。加强与长三角区域合作,整合长三角康养资源,建立旅居养老智慧平台,打造集信息咨询、服务订购、健康管理、老年教育、娱乐休闲等功能的综合性康养服务信息港,创新发展慢性病管理、居家康养、个性化健康管理、互联网健康咨询等康养服务模式,逐步实现线上线下服务一体化,为旅居老年人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服务。整合现有养老服务管理系统、为老服务信息平台等资源,主动对接省级养老服务数据中心及应用服务平台,逐步建成纵向贯通、横向对接、覆盖全面的养老服务信息网络和管理系统,实现养老服务综合信息平台对接和长三角“线上+线下”养老服务地图共享,营造互联互通的智慧养老应用环境。

促进科创资源互通共享。积极参加长三角国际创新挑战赛等高水平科技创新品牌活动,着力寻找捕捉先进适用技术成果来池转移转化。围绕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大健康等主导产业,支持各地各部门、行业龙头企业与长三角区域高校院所合作共建研发机构,提升产业技术创新水平。积极推进与长三角技术市场互联互通,参与长三角区域技术市场联盟,推进池州市技术转移转化服务平台与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技术大市场线上平台互联互通。全面融入长三角大型科学仪器协作共用网,推动我市与长三角地区科技成果、大型科学仪器设备、文献数据资源共享共用。借鉴嘉兴、湖州等地与上海创新券通用通兑实践经验,建设创新券管理服务平台,实现创新券网上注册、申领、兑付,鼓励企业使用创新券在上海等地购买科技服务。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在市加快建设“数字池州”工作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和统筹部署下,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扎实开展工作,提高信息化发展的整体性、系统性和协调性。建立健全各级各部门联动协调机制,在规划制定、系统设计、项目实施等过程中加强沟通协调。各县区和市有关部门作为相关区域和专项领域推动“数字池州”建设的责任主体,应依据本规划,结合各自实际,深入研究本区域和本领域信息化发展规划和具体实施方案,细化工作措施,把规划确定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二)建立推进机制

“数字池州”建设项目统一归口管理,各相关部门根据工作需要,及时申报“数字池州”建设项目,市数据资源管理局统筹制定“数字池州”建设年度计划。项目实施单位要参照市重大建设项目推进机制,成立专班,制定详细推进计划,建立推进机制,落实工作责任,突出工作流程再造,以工作应用场景推动数据打通、业务协同,促进工作标准化、制度化、长效化。

(三)强化要素保障

加快制定出台“数字池州”相关专项政策,建立健全政策保障体系。统筹整合信息化、电子政务等财政资金,加大投入力度,支持“数字池州”各领域重点工程建设。发挥“三重一创”、科技创新等专项资金带动作用,引导相关创新及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向“数字池州”建设倾斜,优先支持公共性、基础性、跨部门和试点项目建设。成立“数字池州”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增强智力支撑,提升“数字池州”规划和建设水平。抓好“数字池州”宣传普及,强化全民“数字素养”教育,加强对各级领导和干部的培训,打造一支适应大数据时代发展需求的干部队伍。

(四)落实监测评估

各部门应自觉抓好“数字池州”建设任务落实,市数据资源管理局会同市政府督办室定期对“数字池州”项目推进情况进行督导检查,建立“数字池州”建设工作动态考核评价体系,细化考核标准,并将其纳入市政府综合考核范围。加强对规划实施情况的跟踪分析和考核评估,根据项目任务进展情况、中期评估完成情况、技术发展新动向等,对规划进行动态调整。


附件1

重点任务分工

序号

重点工作

责任单位

一、夯实数字基础支撑

1

加大NB-IoT网络部署力度,扩大高速光纤网络覆盖范围,持续开展宽带乡村建设,扩容城市出口带宽,提升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大力推进5G网络建设和IPv6规模部署,发展工业互联网,提升政务外网承载能力,推进部门非涉密专网政务外网迁移整合或融合互联

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市数据资源管理局、市财政局中国电信池州分公司、中国移动池州分公司、中国联通池州分公司,各县区政府

2

探索建立市域物联网统一平台,推动政务数据中涉及物联感知的数据和社会、企业、机构等第三方数据接入,协力丰富应用场景。围绕产业数字化、治理智能化、生活智慧化三大方向,推动移动物联网创新发展。

市数据资源管理局、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市公安局、市城市管理局、市应急管理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交通运输局、市生态环境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卫生健康委、市教体局、市水利局、市文化旅游局、市农业农村局,各县区政府

3

加快推进数字池州大数据中心建设。推动行业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数据中心布局,发展社会化数据中心。建设边缘计算节点资源池,满足各领域敏捷计算需求。从政务数据和社会数据入手,逐步推进政务、社会、经济三大版块的数据汇聚。分层次、分版块构建统一、规范、互通、共享的数据资源体系。建设池州公共数据资源开放平台,有序推进数据开放利用。

市数据资源管理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各县区政府

4

落实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防护。强化数据安全防护能力。加强网络安全保障,建设池州市网络安全应急指挥中心,加强互联网综合治理技术系统建设,建立完善技术管网治网体系

市委网信办、市公安局、市数据资源管理局,各县区政府

二、打造智慧城市中枢

5

围绕物联感知、存储计算、网络通信以及运营调度等方面,完善升级城市原有基础设施,加快建设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综合展示调度中心和指挥调度中心,为城市大脑提供更智慧的基础设施服务。

市数据资源管理局、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公安局、市机关事务管理局、江南新兴产业集中区管委会、中国电信池州分公司、中国移动池州分公司、中国联通池州分公司

6

研究制定相关规范,加强安全保障,促进有关产业技术发展,为城市大脑建设、运行、安全提供有力支撑。

市数据资源管理局,市市场监管局、市委网信办、市公安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市科技局

7

加快城市数据资源归集、治理、共享,形成城市智能运行的数据底座。搭建业务支撑平台,提供统一用户管理、服务管理、消息管理等基础服务,实现跨部门系统互联互通和业务协同。建立健全各领域算法模型,提高智能感知、分析、运行和处置能力。

市数据资源管理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人社局、市民政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公安局、市城市管理局、市数据产业公司

8

围绕城市运行管理的痛点”“难点”“堵点,在政务、交通、城管、文旅、社区、治安、应急、环保、水利、健康、教育以及产业发展等领域创新智慧应用建设,形成智能感知、智能分析、智能运行、智能处置的全流程闭环体系。

市数据资源管理局、市公安局、市城市管理局、市应急管理局、市交通运输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卫生健康委、市教体局、市水利局、市文化旅游局、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各县区政府

三、建设高效数字政府

9

升级完善市统一政务协同办公平台,推动政府内部流程扁平化、贯通化,构建综合协同的办公体系。优化政务协同办公移动端功能,提升非涉密政务工作处理便捷性。升级完善智慧党建云平台。促进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与政府办公的融合应用。

市数据资源管理局、市政府办公室、市委组织部、市相关部门,各县区政府

10

基于城市级智能中枢能力,建立健全各领域的专业分析模型和算法,对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数据进行深度融合处理和挖掘分析,为政府部门提供决策辅助。

市数据资源管理局、市相关部门,各县区政府

11

围绕群众医、学、住、行、生、老、病、养等领域,以及企业从注册到退出的全生命周期,推动更多政务事项实现网上办理应上尽上、上必能办,打通业务审批系统和数据壁垒,推动电子证照、办事材料等共享和应用,最大限度减环节、减材料、减时限、减成本,持续深化一网、一门、一次改革,全面提升政务服务功能。

市数据资源管理局、市相关部门,各县区政府

12

深化多终端政务服务协同办理。持续升级皖事通,全面提升安徽政务服务网池州分厅功能。加快各级政务服务大厅智能化升级改造,推进综合窗口改革,实行一窗受理

市数据资源管理局、市相关部门,各县区政府

13

推动安康码与城市运行各领域、各行业应用的数据资源体系互联互通。集成电子社保卡、电子健康卡和医保电子凭证三卡功能,并逐步推进与城市一卡通、交通卡等卡(码)的融合互通。拓展基于安康码的服务渠道,丰富基于安康码的管理手段,探索城市运行的赋码新模式。

市数据资源管理局、市卫生健康委、市医保局,各县区政府

14

完善市政府网站集约化管理平台,构建以池州市人民政府网为总入口,12345热线为“总客服”、市政府网站群及政务新媒体为支撑的政民互动体系。加大政务信息公开力度,深化网站与“皖事通办”平台融合对接。推动政务服务便民热线归并,升级完善12345热线网络平台。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政府网站及政务新媒体日常管理和常态化监管。

市数据资源管理局、市相关部门,各县区政府

15

在企业开办、工程建设项目报建、不动产登记、公共资源交易等营商环境重点领域,持续深化改革,实施创优营商环境提升行动。

创优四最营商环境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

四、增强数字社会治理

16

开展数字城管平台智慧化功能升级和行业应用智慧化改造升级,打造市县一体化城市综合管理服务平台。推动城市管理多源大数据汇聚整合和应用的融合提升,实现城市管理数字化转型与数字孪生感知端建设的双向促进。优化升级便民惠民服务系统,畅通广大居民参与城市管理渠道。

市城市管理局、市数据资源管理局,各县区政府

17

加强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统筹规划感知网络建设,完善应急通信网络。按照省应急管理厅统筹部署,完成应急管理信息化平台的智能化升级改造,开展业务系统的推广应用,结合本地实际,改造整合、开发建设本级业务应用。促进多部门应急管理数据共享开放,强化应急功能应用。推进应急指挥场所和基础信息支撑系统建设。优化应急融合通信调度系统,与市区县相关部门形成协同指挥网,提升调度和响应效率。加快构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推进应急广播体系建设。建立池州市地震活动断层探测数据库,建设地震应急快速响应系统。

市应急管理局、市数据资源管理局、市公安局、市卫生健康委、市地震局,各县区政府

18

整合市场监管部门的数据资源,创新市场监管大数据应用,形成跨部门、跨层级、跨区域联合监管机

制,构建智慧市场监管体系。按照国家和省系统标准规范,持续、分类汇聚监管信息至省系统数据库和城市大脑。开展涉农主体信用信息采集,推动税务、社保、市场监管等部门信用信息归集共享。加强公共信用应用,归集企业信用信息数据。推进信用分级分类监管,构建严重失信企业联合惩戒机制。推动信用池州”建设,完善公共信用数据库,创新信用应用场景。

市市场监管局、市发展改革委、市数据资源管理局、市有关单位,各县区政府

19

完善立体化、信息化、智能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加快推进雪亮工程建设,推动社会视频资源整合应用。加快推进公安大数据实战应用体系建设,全面提升立体防控、快速处置、精准打击和便捷服务能力。全面推广智慧警务,创新移动警务应用,完善公安高清视频会议系统、公安应急通信保障体系,升级公安无线通信系统,建设新一代警综平台、公安信用体系平台。推动公安内部业务流程再造,加强内部数据互通,实现内部业务便捷高效。全面加强刑事、技侦、网安技术装备、信息系统建设,构建智慧技术实战应用体系。

市委政法委、市公安局、市发展改革委,各县区政府

20

深化数字法治、智慧司法建设,推进“互联网+公共法律服务。推进全市政法系统跨部门信息资源共享建设,推动刑事案件跨部门全流程网上协同办案。推广应用在线调解平台。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科技创新成果同司法行政业务深度融合,创新服务方式,构建评估、预测、应急指挥等相关模型,助力事前预警,统一监督管理。完善基层网格管理和指挥平台,推动相关信息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推进一体化的信息系统和综合指挥平台建设。

市委政法委、市司法局、市公安局、市人民法院、市人民检察院、市有关单位各县区政府

21

持续推进重大测绘项目建设和基础测绘成果年度更新,建立完善地理信息数据库,加快基础地理信息和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建立统一的自然资源规划、利用、保护、确权的全流程管理服务平台。加强林业信息化建设,完善池州市林长制五个一服务平台,强化各类自然保护地监管,提升对森林火灾、动植物保护、有害生物防治等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理能力。推进矿产资源保护和节约集约利用,促进矿业绿色发展。完善水利信息化基础设施,拓展水利感知网覆盖范围,全面推进水工程防灾联合调度、节约用水及水资源管理、水利工程建设管理、河湖长制管理等业务信息化建设。

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林业局、市水利局、市生态环境局,各县区政府

22

建立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实现一次采集、共享应用。加快建成全市生态环境大数据中心,并向城市大脑汇聚。强化数据整合与大数据分析能力,推动环境监管业务协同,提高环境监管精细化水平和环境管理决策科学化水平。完善污染源自动在线监控和大气环境网格化综合监管系统,以信息化手段提高对化工污染、农业面源污染、机动车尾气污染和船舶污染的监测和治理能力。

市生态环境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气象局、市数据资源管理局,各县区政府

23

推进交通设施数字化改造,开展智慧普通公路建设试点,优化城市智慧停车服务,推广智慧公交。建立泛在互联的智能交通感知网络体系加强交通、公安、气象等部门数据共享,建设智慧交通综合管理平台,实现数据驱动交通管理模式和服务模式的变革。深化大数据智能化建设应用,增强形势研判、风险评估、精确打击能力,提升执法规范和服务智能化水平。

市交通运输局、市城市管理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公安局、市数据资源管理局,各县区政府

五、优化数字公共服务

24

加快建设全市智慧养老大数据服务平台,推进与户籍、医疗、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等领域的信息资源对接。引导社会力量运营管理养老服务三级中心。实施智慧养老机构创建工程,推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智慧化。抓好长三角区域养老一体化试点。

市民政局、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市发展改革委、市数据资源管理局,各县区政府

25

扶持智慧养老产业发展,创建一批智慧健康养老应用示范,布局智慧健康养老应用软件、智能家电、高清摄像头和智能识别模组及智能终端设备等。

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市民政局、市卫生健康委、市科技局,各县区政府

26

总结智慧社区建设经验,扩大智慧社区覆盖范围。依托城市大脑,加强社区数据与周边教育、医疗、养老等服务融合对接,推动社区服务由供给导向向群众需求导向转变,打造有池州特色的“数智化”社区应用模式。

市民政局,市相关部门,各县区政府、管委会

27

建设完善市县两级全民健康信息平台。拓展医疗健康数据,完善全员人口、电子病历和健康档案等相关数据库。发展互联网医院,加强智慧医院建设。推进智联网医院建设试点工作。实现智医助理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覆盖。加强基层医疗卫生信息系统建设。推进传染病预防监测、预防接种管理和公共卫生应急等系统建设,完善疾病预防与监测体系。开展医疗健康便民惠民服务,推动各类医疗健康服务线上、线下一体化应用,推进电子健康卡普及应用,实现医疗健康服务一卡通用。序时推进医疗保障信息平台建设任务。依托电子医保凭证或社保卡,继续扩大异地就医直接结算范围。利用皖事通APP、微信公众号等渠道,拓展线上医保服务功能。规范互联网诊疗行为管理,强化事中事后监管,确保医疗健康服务质量和安全。

市卫生健康委、市医保局、市人社局各县区政府

28

推进智慧学校建设,强化“智慧课堂”建设。完善智慧教育应用平台,推动数字教育资源健康有序发展和普惠共享。建设市教育大数据中心,拓展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在教育领域应用。加快形成现代化教育治理体系。发展融合化在线教育。推进智慧+乡村教师队伍建设行动。

教体局各县区政府

29

构建全市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基础信息库。统筹推进业务经办、公共服务、监督管理、决策支持等应用系统建设和完善。加快社保卡发行推广,推进电子社保卡普及应用,拓展社保卡线上线下综合应用范围和深度。发挥多场景社保卡身份验证、移动支付作用,提高社保经办服务水平。拓展电子社保卡多维应用。

市人社局、市数据资源管理局,各县区政府

30

完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体系,优化城乡公共数字文化资源配置。完善以池州傩戏、青阳腔为代表的地方戏曲剧种数据资源库,建立文化大数据体系。加强可移动文物预防性保护和数字化保护,推进数字博物馆建设。建设完善市、县融媒体中心技术平台。积极引进互联网新兴文化、数字内容、创意设计、文化创意产品研发、影视等文化企业,培育新型文化业态。

市文化和旅游局、市委宣传部、市数据资源管理局,各县区政府

六、加快培育数字经济

31

加快推进中韩(池州)国际合作半导体产业园建设,深化产业合作。围绕集成电路设计、封装测试、晶圆制造和材料等产业链重点环节,主动承接国家及省级半导体项目,积极对接国内外优势企业,引进、实施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加快发展第三代半导体,推动半导体产业向5G、IC设计、大数据和云计算、人工智能等融合领域延伸,提升省级半导体产业基地能级,打造全国有特色的分立器件产业基地和设计、封测产业基地。

市开发区管委会、市发展改革委、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市商务局、市投资促进局,各县区政府

32

加快发展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引导中小软件企业根据细分领域和核心业务,打造细分行业的软件品牌和标志性软件产品。支持软件企业围绕新型智慧城市应用场景,打造“智慧+”应用示范。加快引进一批录播关联企业,形成集录播系统制造、产品设计、软件开发与服务、录播运用于一体的数字智能录播全产业链。深耕网络直播产业链,优化数字营销解决方案,拓展电商直播MCN(多渠道网络服务),建立完整的网络直播培养孵化体系。引入一批数字内容审核企业,发展智能识别、专员复审于一体的数字内容审核龙头企业。

市开发区管委会、市发展改革委、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市科技局,各县区政府

33

加快推进江南大数据产业园建设,打造大数据存储、算力、应用、孵化“四大中心”,集成智慧服务、创新平台、数据交易“三大服务体系”

江南新兴产业集中区管委会、市数据资源管理局

34

推进工业数字化升级。深入实施“上云用数赋智”行动。开展工业互联网应用试点示范。围绕现代装备制造、金属非金属材料、现代化工等重点产业领域,鼓励企业加快生产设备的智能化升级改造,实施“机器换人、设备换芯、生产换线”,建设一批数字车间、智能工厂,打造智能制造示范园区。鼓励有条件的制造业企业发展大规模个性化定制、协同制造、服务型制造、绿色制造等新模式。建设一批智慧矿山。

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市发展改革委,各县区政府

35

加快农业数字化发展围绕池州茶叶、特色水产、食用菌、皖南土鸡等特色农产品领域,建设一批智慧农业试点。拓展物联网、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经营领域的应用。加快发展与电商配套的冷链物流体系、智能仓储设施、城乡配送网点等。建设农业大数据云服务平台,实现池州特色农产品一物一码全流程正品追溯探索建立覆盖县乡的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体系和信息服务网络平台。

市农业农村局、市商务局,各县区政府

36

促进服务业数字化转型加快旅游信息化基础设施、配套设施升级改造,推进4A级以上景区智慧化建设。持续完善智慧旅游平台,不断丰富“一部手机游池州”服务内容,进一步拓展社保卡在文旅领域的场景应用。加快发展电子商务,培育一批省级电子商务示范企业(示范园区),推进跨境电商产业园区建设。大力发展在线新经济。加快智慧物流发展。发展数字普惠金融。

市发展改革委、市文化和旅游局、市商务局、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市交通运输局、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各县区政府

37

增强数字技术创新能力。聚焦半导体、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发展重点领域需求,突破一批关键技术。争创一批省级创新平台和国家级创新平台,力争安徽省“一室一中心”在池州市布局。建立市技术转移转化服务平台,促进技术交易、技术服务、技术咨询等。大力推广“创新成果+园区+基金+‘三重一创’”科技成果转化“四融模式”,支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市科技局、市发展改革委、市数据资源管理局

38

营造数字经济产业生态。支持市内骨干企业牵头组建数字经济产业链协同创新联盟,支持市内研发机构牵头组建数字经济产学研创新合作联盟,支持创新主体组建数字经济产业知识产权联盟。建设江南数字经济产业园(核心园),并结合池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区产业资源特点布局分园,打造“一主两辅”数字产业园主体功能区。建立完善数字经济领域统计监测制度,分类采集各单位、各领域、各环节的数字经济运行数据,建立数字经济运行数据库。引进培育一批数字经济专业人才。探索规范的数据流通、交易、监管机制。

市科技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市数据资源管理局、市统计局、市人社局,江南新兴产业集中区管委会

七、促进数字化融合发展

39

推动数字乡村建设。加快农村宽带通信网、移动互联网、数字电视网和下一代互联网发展,提升乡村网络设施水平。鼓励开发适应“三农”特点的信息终端、技术产品、移动互联网应用软件。加快推动农村地区水利、公路、电力、冷链物流、农业生产加工等基础设施的数字化、智能化转型。鼓励农业产学研用合作,推动互联网与农业深度融合。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促进形成农产品进城和工业品下乡畅通、线上线下融合的农产品流通体系和现代农村市场体系。纵深推进党建引领信用村建设,建立完善服务平台体系。提升农村治理的数字化水平,推动“互联网+政务服务”向农村地区下沉。

市农业农村局,市科技局,市商务局,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市党建引领信用村建设服务平台建设和数据归集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各县区政府

40

全面融入数字长三角。推动数字基础设施互连互通。加强与沪苏浙工业互联网全方位深度合作,共建长三角工业互联网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积极融入长三角区域的城市大脑集群,实现城市服务、城市管理和社会治理跨区域协同。按照全省统一部署,推进长三角地区电子证照、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互认和应用,实现更多事项全程网办、跨区域可办。推动信用、环保、交通运输、警务、旅游、医疗、养老等多领域数据共享,探索跨地域应用场景。参加长三角国际创新挑战赛等高水平科技创新品牌活动。推进池州市技术转移转化服务平台与沪苏浙技术大市场线上平台互联互通。全面融入长三角大型科学仪器协作共用网。建设创新券管理服务平台,鼓励企业使用创新券在长三角购买科技服务。

市发展改革委、市数据资源管理局、市生态环境局、市交通运输局、市公安局、市文化和旅游局、市卫生健康委、市民政局、市科技局,市经济和信息化局

八、保障措施

41

成立“数字池州”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制定数字池州年度建设计划。加强监测评估。

市数据资源管理局

42

加大投入力度,支持数字池州各领域重点工程建设。引导各类社会资本参与数字池州建设和运营。

市财政局、市数据资源管理局


附件2

主要预期指标说明

序号

指标

计算方法

1

光纤宽带用户占比(%

光纤宽带用户数/固定互联网宽带用户数×100%

2

移动宽带用户普及率(%)

移动宽带用户数/全市常住人口数×100%

3

固定宽带家庭普及率(%)

固定宽带家庭用户数/全市家庭户数×100%

4

累计建成5G基站数(个)

统计数据

5

城镇家庭宽带接入速率(Mbps)

统计数据

6

农村家庭宽带接入速率(Mbps)

统计数据

7

政务数据资源挂接率(%)

已挂接数据的目录数/数据目录总数×100%

8

政务数据资源目录编制率(%)

已编制数据目录数/各部门应编制数据目录数×100%

9

政务系统上云率(%)

市县上云政务系统数/市县政务系统总数×100%

10

政务服务事项全程网办率(%)

全程网办政务服务事项数/政务服务事项总数×100%

11

“安康码”全市申领率(%)

“安康码”申领人数/全市智能手机用户数×100%

12

社保卡常住人口覆盖率(%)

社保卡持卡人数/全市常住人口数×100%

13

智慧A级景区达标率(%)

达标智慧A级景区数/全省智慧景区数×100%

14

智慧学校建设覆盖率(%)

在建(含已建)智慧学校数/全省中小学学校数×100%

15

数字经济规模占GDP比重(%)

数字经济规模/GDP×100%

16

电子信息制造业营业收入(亿元)

统计数据

17

软件和信息服务业营业收入(亿元)

统计数据

18

网络零售额(亿元

统计数据

如果内容不能正常显示:请安装pdf软件 [在线安装], 或下载本PDF文档 [点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