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24年重点工作总结
2024年以来,市数据资源局党组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强党建引领,统筹推进市域数字一体化发展,提升政务服务一体化工作质效,各项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一)党建引领,持续加强机关党的建设。
1.提升思想引领力。一是持续强化政治理论学习。全面落实“第一议题”制度,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时跟进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等。2024年开展集体中心组、支部学习共26次,交流研讨9次,党课辅导3次。二是深入推进模范机关创建。着力建设“政治忠诚、堡垒坚强、队伍过硬、实绩突出、作风清廉”的模范机关,机关整体党建水平明显提升,形成“党建领航、机关领跑”的生动局面。三是突出抓好青年党员理论学习。组建青年理论学习小组,推进青年干部学习融入日常、抓在经常。创新开展“科长讲堂”活动6期,锤炼中层干部谋划工作抓发展的能力,全面提升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
2.提升组织向心力。一是压实主体责任。制定机关党建工作责任清单,每月调度落实,压实局党组主体责任、党组书记第一责任人责任和班子成员“一岗双责”。根据党员变动情况及时接转党组织关系,优化党组织设置。二是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全年召开支委会13次、党员大会5次、上党课5次、主题党日活动15次,开展党员谈心谈话40余人次,领导干部参加双重组织生活30余人次。三是加强党员队伍建设。加强对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教育和考察,2024年培养入党积极分子3名,预备党员1名,确保新发展党员质量。依托市直机关大讲堂等渠道,培训党务干部及年轻党员13名。四是深化党建品牌创建。开展“党员亮身份 窗口陪同办”活动,解决企业群众办事问题24个。在大厅划分3个党员责任区,设立41个党员先锋岗,评选出党员先锋示范岗18名。开展“讲业务优服务”活动,评选出2名“业务之星”,不断擦亮“服务先锋”党建品牌
3.提升廉政免疫力。一是深入开展党纪学习教育。通过逐条研读、案例解析、领学解读等方式,实现学习内容全面覆盖、学习时间充分保障。开展专题读书班1次,集中学习12次,交流研讨38人次。开展窗口“廉政一刻钟”活动20余次,通过反面典型案例提升纪律教育实效。二是加强日常监督管理。排查梳理2024年度廉政风险点24条,强化防范措施。修订《局党员干部“八小时以外”行为监督管理暂行规定》,加强党员干部“八小时内外”的监督。开展干部家访20人次,延伸监督触角。结合市委巡察反馈问题整改,运用“第一种形态”开展谈话提醒、批评教育7人次。组织与新任科级干部廉政谈话6人次,试用期转正谈话4人次,入职廉政谈话2人次。做到政治谈话“全覆盖”。三是整治形式主义持续为基层减负。严控文件数量和篇幅,2024年发文同比减少20%。加强线上会议、视频会议等手段应用,减轻基层负担。会同市委减负办深入推进“报表通”平台推广应用,为减轻基层填表报数负担提供有力支撑。
(二)加强统筹,完善市域数字一体化发展体系。
1.深化政务信息化项目管理。一是推进统一运维。全市57个部门187项信息化运维服务实现分类统一运维,运维经费同比下降17.6%,有效破解政务信息化项目运维捆绑、过度运维等“卡脖子”难题。二是规范审批管理。落实政务信息化项目审、建、管、用全流程“闭环”机制,强化数据资源、项目和资金统筹,提升项目建设运行绩效。三是完善内控机制。建立规范项目审核内部流转机制,防范廉政风险。修订完善项目管理相关工作规程、方案编写规范等,进一步提升项目管理标准化水平。
2.增强数据资源基础支撑能力。一是建成一体化平台。建成省一体化数据基础平台池州节点,平稳实现由“建”转“运”,为23家市直部门和三县一区提供信息化项目建设及业务协同提供数据基础支撑服务。二是绘成“一张图”。绘制数字化市域时空“一张图”,完成逾118万项关键要素数据落图,构建“数字孪生城市”,赋能市县两级城市治理场景创新应用。三是深化数据治理。实施数据工程,深化数据归集治理,实现数据血缘图直观整体展示,提升数据资源“全生命周期”管理规范化水平。四是强化安全保障。建成投用电子政务外网数字化监控及安全监测平台,实现全市政务网统一监管,监测并通报市级网络安全事件14起,切实守牢网络和数据安全底线。
3.提升数字城市运行管理质效。一是完善城运中心运行机制。成立城运中心实体机构,完善常态运行机制,落实进驻部门“定人、定岗、定责”,81个部门业务系统进驻,形成“受理发现、核实转办、接单处置、督查督办、核查反馈”全流程闭环运转。二是创新预警场景开发。实时监测全市重点桥梁以及燃气、供排水管网等运行情况,实现城市生命线安全风险动态感知。构建森林防火指挥一体化场景,入选安徽省优秀数字政府场景。建设池州市“城市之眼”,构建完成防汛抗旱、文明创建、乡镇视频、城市枢纽14个专题场景,有效提升智慧调度水平。三是建立平急转换机制。优化应急处置工作机制,实现“平急”有序切换。2024年汛期市城运中心应急保障“零失误”,受到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充分肯定。工作成效受到新华社、人民日报、工人日报、中国青年报等一大批中央主流媒体广泛关注。
4.探索数据要素市场化改革。一是推进授权运营。以“数据要素X”行动为抓手,积极申报2024年安徽省公共数据授权运营试点。二是深挖要素价值。指导市数产公司开发“池州数产A类金融2024”数据产品,在上海数据交易所成功挂牌,并完成资产评估认证,实现我市该领域破“零”。三是融入全省大市场。组织数产公司和本地运营商4家企业入驻安徽省数据交易所。依托省数据交易平台上架12个数据产品,推动数据流通交易。四是激发市场活力。组织参加2024世界制造业大会——数据要素创新成果场景对接会,参选的3个项目入选安徽省数据要素创新成果并在大会现场发布。参加“数据要素X”安徽分赛,申报典型创新案例4个。组织举办池州市2024年数字化应用场景创新大赛,全国各地20多家机构32项数字化应用场景参与角逐,涵盖城市治理、智慧文旅等热门领域。
(三)提质增效,激发政务服务一体化工作成效。
1.深化数据赋能服务模式创新。一是推进“高效办成一件事”。省内牵头试点落地残疾人服务“一件事”,做好服务事项上线应用。完成国家、省级30项“一件事”落地运行,平均办理时限压缩80%以上,累计服务企业群众逾6000人次,满意率100%。二是深化“五免之城”建设。梳理完善、动态更新市、县两级“办事免跑”负面清单,发布负面清单事项1145项。组织梳理形成部门“证照免带”事项清单,覆盖19个部门276个事项和43类证照。三是落实“全省一单”。更新市县两级1600余个事项指南要素,实现全省同一事项同标准、无差别办理。常态化开展检查筛查,持续提升办事指南精准度。四是提升掌上服务能力。丰富“皖事通”APP服务应用,2024年上线应用服务85个,累计实现332项便民服务“掌上办”。提升长三角政务地图服务能力,累计上线发布2492个公共服务、政务服务场所,实现快捷查询、线上导办、线下导航。
2.提升大厅窗口服务质效。一是深化“只进一门”。完成市房地产交易、不动产登记中心整体进驻市政务服务中心,新房办证等49项业务办理实现“只进一门”。除少数特殊事项外,市级事项进驻率100%。二是深化“一窗通办”。按照“大综窗+专区综窗”模式优化调整综合窗口设置、布局及运行模式,实现34个部门1067个政务服务事项“一窗通办”,企业群众办事从“一事跑多窗”转变为“一窗办多事”。三是深化“异地互办”。开设长三角“一网通办”远程虚拟窗口,企业设立等147个事项及28个场景应用实现长三角“一网通办”,187个事项实现“跨省通办”。四是提升服务能力。完成第二批行政办事员职业技能等级认定省级试点,组织大厅窗口办事员参加等级认定统一考试,通过率100%。组织开展业务能力提升主题活动46场,组织开展4批13次检查指导,不断提升市县大厅人员业务能力。
3.提升为企服务水平。一是涉企服务“一站直达”。市企业服务中心整体进驻,梳理整合涉企服务资源,实现政府投资项目“集成审批”、一般企业投资项目“极简审批”。拓展增值化、个性化涉企服务68项,为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二是企业诉求“一口收办”。市县两级均开设企业诉求“挂号”窗口,常态收办企业各类诉求,累计协调推进解决企业疑难诉求6件,服务满意率100%。三是惠企政策“免申即享”。依托惠企服务平台颗粒化录入“免申即享”政策363项,实现政策“应兑尽兑”,市县两级累计发布“免申即享”政策1333项,兑现惠企资金17012.41万元,惠及企业1343户。
(四)规范管理,提升网上统一政府门户服务水平。
1.提升政务公开质效。一是优化呈现方式。全面梳理市级政策文件,按涉企、涉民、行政治理三大应用场景分类,方便企业群众查询。二是拓展公开边界。推进教育、医疗、交通等领域41家企事业开设信息公开专题页面,合理设定信息公开栏目,提升信息公开便民利企服务水平。三是深化政策解读。构建政策文件与解读方案、解读材料同步起草、同步审签、同步发布的“三同步”机制,做到“应解读尽解读”。督促各地各部门以视频、图表、动画等多样化手段开展政策解读方式,平均阅读量比纯文字解读信息提升120%。
2.加强网络意识形态阵地管理。一是常态抓好运维监管。落实政府网站、政务新媒体日读网、月巡察、季通报要求,提升服务水平,印发季度通报文件3期,通报并整改问题19个。二是提升服务质量。全面梳理全市政务新媒体账号运维方式,针对开设主体信息不规范、“僵尸账号”、未报备即开设等问题开展专项清理,提升政务新媒体账号管理规范化水平。三是确保阵地安全。聚焦重要时间节点,落实7×24小时轮流值班制度,组织开展全市政府网站、政务新媒体安全隐患排查,2024年全市政府网站及政务新媒体均安全平稳有序运行。
二、2025年重点工作谋划
(一)深化市域一体数字化转型机制。依托一体化基础平台加强顶层设计,深化政务信息化共建共享机制,实现“一地创新、多地复用”;充分发挥数产公司作用,构建政务信息化项目企业投资建设运营、政府购买服务的市场化机制,打造公共数据产品、服务输出和企业反哺一体化基础平台迭代升级的良好生态;完善优化统一运维机制,推动存量系统“递进式”整合替代、精简优化。
(二)推动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围绕“3+3+3”思路,完善数据底座,强化数据归集、共享、开放、应用等全流程管理责任,建立健全政务数据共享协调机制;制定全市公共数据资源授权运营实施方案,推进各类数据分类分级确权授权使用;深入实施数据工程,开展数据治理、入湖,提升数据质量及赋能水平,充分挖掘数据要素潜能,推动数据赋能千行百业。
(三)提升数字赋能社会治理质效。建成基层治理“一网统管”平台,推动党建、政法综治、民政等专项网格“多格合一”,形成治理体系多级联动、全域部门协同共治的社会治理网格体系;以支持市住建局牵头打造韧性城市为契机,积极争取项目资金,整合应急指挥、状态感知、算力分析等建设需求,强化城市生命体征监测预警能力,全面提升城市韧性;聚焦“大环保”“大安全”,推动城市运行相关基础业务融合运用,构建市县乡村四级指挥调度体系,实现联勤联动、协同作战。
(四)拓展高效办成一件事。将“高效办成一件事”作为数字政府建设的突破口和优化政务服务、提升行政效能的重要抓手,通过业务协同、数据共享,运用工业互联网思维改造政府工作流程,积极申请更多“高效办成一件事”试点;完善综合窗口运行管理机制,推行“全程帮办+前置辅导”工作模式,做优企业事项帮办代办和增值化服务体验;深化“五免之城”建设,常态开展“局长走流程”,多举措查找解决办事难点堵点,以“小切口”实现“大治理”,不断提升数字政府建设成效。
(五)持续建强网上政府服务门户。分层级、分领域梳理法定公开事项,因地制宜编制形成符合我市特点的主动公开目录体系,做到法定公开事项主动公开到位,其他事项审慎主动公开。加强市县政策文件规范发布,严把政策解读质量关。持续做好全市政府网站、政务新媒体运行管理,守牢网络意识形态阵地安全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