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速度快、影响程度深、辐射范围广,数字经济正以蓬勃之势推动社会各领域深刻变革,引起社会各界瞩目。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
上有谋划部署,下有跟进落实。统揽各省级地方两会落幕后陆续发布的《政府工作报告》,可以看出数字经济获重点着墨,是各地下一步的工作重点。记者梳理发现,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依然是各地发展数字经济的发力方向,在打造数字经济集群、相关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融合发展等方面各有侧重。
而上述工作,正与国家2022年启动的“东数西算”工程一脉相承。
众所周知,算力是数字经济的核心生产力,决定数字经济的发展层级。早期,我国通信网络主要集中于人口聚集区,经济更为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是这阶段的主要算力中心。随着5G、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技术的普及应用,各领域数据总量呈爆发式增长,数据中心规模快速发展,对能源、土地、气候等条件提出了更高要求,日渐增加的资源需求和日趋局促的资源供给矛盾日益凸显。此时,可再生能源丰富、气候适宜、人口相对稀少的西部地区凸显出发展数据中心、承接东部算力需求的潜力。
“东数西算”工程正是国家从资源禀赋、市场供需等角度对算力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统筹布局的重要举措,致力于解决“数”与“算”的矛盾。去年初,国家发改委、中央网信办、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通知,同意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内蒙古、贵州、甘肃、宁夏等8地启动建设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并规划了10个国家数据中心集群,至此,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体系完成总体布局设计,“东数西算”工程正式全面启动。
据悉,这8个节点分为两大类,其一为分布在西部地区的贵州、内蒙古、甘肃、宁夏,其二为剩余的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地区、长三角地区、京津冀地区。据国家发展改革委高技术司相关负责人介绍,一方面,数据中心将向西大规模布局,诸如后台加工、离线分析、存储备份等对网络要求不高的业务,将率先向西转移,由西部数据中心承接;另一方面,一些对网络要求较高的业务,如工业互联网、金融证券、灾害预警、远程医疗、视频通话、人工智能推理等,可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东部枢纽布局,这类枢纽内部要重点推动数据中心从一线城市向周边转移。
目前,节点与节点的联系主要从国家层面统筹推进,具体枢纽节点的建设则以地方为主,这一点在相关地区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有所体现。其中,内蒙古提出,2023年全方位推进产业数字赋能,依托综合试验区、骨干直联点、算力枢纽节点和东数西算、“千兆城市”,系统部署产业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升级项目,加快工业互联网平台和智慧园区、智能工厂等建设。湖北要求,2023年适度超前布局新基建,加快推进“东数西算”中部枢纽节点、中金武汉数谷等25个重大项目,新建5G宏基站2万个以上。重庆今年将重庆夯实数字底座,推动5G和千兆网协同发展,扩容提质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国家顶级节点等,深化拓展中新国际数据通道应用,积极参与“东数西算”工程,提升中科曙光、华为等计算中心支撑能力,高标准打造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
需要注意的是,基于算力开展的相关工作只是发展数字经济的重要环节之一,推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互促共融、最终变为惠及大众的发展红利同样不可忽视。发达地区依托良好的产业基础和算力基础,在这一方面走在了前列,并结合本地实际进行了细致布局。
2019年10月,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央网信办启动建设雄安新区、浙江、福建、广东、重庆、四川6个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为全国数字经济发展探索新路径。今年,相关省市将立足试验区建设,继续推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其中,浙江将大力实施数字经济“一号发展工程”,加快制造业、服务业、农业等产业数字化步伐,推动传统产业、中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广东将培育壮大关键软件、工业互联网、区块链等产业,新推动500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带动10万家中小企业“上云用云”,支持佛山、东莞打造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示范城市。
一根网线、一部手机、一台电脑、一套大型设备、一座枢纽城市,这些是数字经济宏伟蓝图的组件。蓝图变现实,需要各地落笔细致、把准毫厘,当前各地吹响数字经济的号角,在开年跑出新风采。